本报记者 孙 军
见习记者 焦 娇
在中原大地上,有一种专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它穿越岁月沧桑,夹杂着浓郁的地域气息。这就是唱响全国的河南坠子,淳朴、自然,如一阵馨香浸润你我的心田。
1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我市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狄宗霞的家。还未进门,便听到从屋里传出的一阵悠扬绵长的坠胡声,紧接着,高亢的坠子声便传入记者耳中,“有道的唐王坐长安,全凭着满朝文武官,武将们一个比一个更勇,文官们一个比一个更贤”。记者敲门进屋,只见一位手持简板的女艺人,正被众人围着演唱,嗓音纯美甜脆,韵味清新高昂,她正是狄宗霞。
走进狄宗霞的家中,东面的“奖杯墙”一下子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上面摆满了各式奖杯和荣誉证书,2002年获河南省首届曲艺节表演银奖、2005年获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金奖、2006年河南省“宝丰杯”鼓曲唱曲大赛一等奖……这些奖杯和证书也见证了狄宗霞风雨四十年的坠子生涯。
狄宗霞,1964年出生于河南新乡,现居焦作,是我市著名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焦作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我住的离月季公园近,公园里围聚的戏迷多,只要有人打电话说想听坠子,哪怕正在吃饭,我放下碗就去了。”虽然已经52岁了,狄宗霞对坠子的感情却越来越浓。狄宗霞说,对河南坠子的感情从7岁一直持续至今天,就像陈酿的美酒越放越浓,如果一天不唱,心里就空落落的。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每次班里学习新歌,第一个学会的人总是我。”狄宗霞说,“村里宣传队组织的各种晚会,学校都推荐我当小演员。”
歌唱天赋,后天兴趣,两者终于在狄宗霞7岁那年迸发出了火花。1971年,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村里专门请了表演队到村里进行演出。当时,豫剧、样板戏、河南坠子,各种节目让狄宗霞看得眼花缭乱,但她最感兴趣的还是河南坠子。
“一个人唱,竟然可以唱一整部戏,还分饰不同角色,太厉害了。”狄宗霞说。当时,她听了河南坠子《林海雪原》《双枪老太婆》《平原枪声》等戏曲,一连十几天的河南坠子表演让她听得如痴如醉。那时候,她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河南坠子,而且要学好、学精。
1976年,狄宗霞拜新乡的坠子艺人母学莲为师,从此走上了学习河南坠子之路。“唱坠子要求一开口就能抓住观众的心,所以拥有音域宽广的好唱腔非常重要。”虽说狄宗霞天生一副好嗓子,但是为了做到最好,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唱腔,一练就是大半天,嗓子哑了也不肯停下来。正是因为她的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副音域宽广阔、独具韵味的唱腔。
15岁时,狄宗霞第一次登台演出,虽然唱的是《计划生育小陈》的小段,但这成为她演艺生涯的重要一笔。随后,狄宗霞跟随老师一起到河南、山西、陕西的农村演出,从小段逐渐唱到大书,场场演出观众爆满,“那时,整个村子的人都围着舞台连声叫好,连续唱了半个月,村民们的热情都丝毫不减。”谈及昔日演出的盛况,狄宗霞仍难掩兴奋。
随后,狄宗霞参加了新乡市举办的河南坠子邀请赛,《赔鸡》选段让她获得第一名的佳绩,并收获河南坠子优秀曲艺演员奖,这让狄宗霞信心大振。
在河南这个“坠子窝”,能说会唱的坠子大家不在少数。赵峥、刘宗琴、宋爱华都是狄宗霞喜爱的坠子大师,但她最崇拜则是河南坠子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爱华,她不止一次想过拜她为师。2014年6月14日,在全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上,狄宗霞梦想成真,成了宋爱华的弟子。
“河南坠子是我们河南的艺术瑰宝,为了把它传承下去,我收了很多徒弟。”狄宗霞坦言,“收徒弟的标准很简单,只要他想学,我就愿意教,且分文不取,只为将河南坠子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