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把日子领进了小年
过年那些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三,糖瓜粘
□杨 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农历腊月,是中国民间的狂欢节。俗话说:腊八过后都是年。香甜温糯的腊八粥喝过,忙乎过年的序曲已经奏响,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达到一个小高潮,这叫小年夜,是为大年除夕做的一个丰厚铺垫,还有个别称叫祭灶,曾经过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在中原北部地区,在这一天还流行吃祭灶火烧,吃甜得能粘掉大牙的酥麻糖。

  小时幼稚,不知祭灶为何物,但却无师自通地知道向大人们讨要麻糖,过过馋瘾。只记得到这时节,家里的大人开始忙碌起来,劈柴杀鸡宰鱼割肉蒸馒头炸丸子,紧锣密鼓地准备年货。别的不说,光是那气氛就令人欣喜:大人们似乎忘记了往日的劳累和忧愁,露出难得的笑容,不时传出嘻嘻哈哈的笑声。偶尔半空中爆响的炮仗,弥散在村庄之上的炊烟味儿、香火味儿、硫黄味儿混合着肉菜香气儿,更加深了这种太平微醉、人寿年丰的幸福感。

  忘不了祭灶时的庄严与神秘。以我儿童的眼光来看,这个程序几乎等同于巫术。黑黑的灶屋后墙上,古老的神龛安稳而拙朴:原本七彩斑斓却早被油烟熏黑的灶王画像,出自闻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师之手,两边小小的对联儿是祖父或父亲、再后来是我书写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浓墨重彩的“一家之主”虽有几分斑驳,但威严犹在。旧时的习俗在传统节气的每个细节都有深深的烙印。比如祭灶的仪式,妇女是不能参与的,家里的男丁是绝对的统治力量。岂不知,平常下厨房做饭食的,都是妇女,男人个个都不会做饭,离开妇女几乎都要饿死。可是没法,老规矩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的。那时,祭灶、祭祖、上坟这类活动,都是我祖父带着我父亲和叔叔他们来完成的,当然,后面还跟着我和弟弟们挤在一起看热闹。

  祖父和父亲极为认真地洗手、焚香,朝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画像三跪九拜,并且口中喃喃自语,似在祈祷,也似和尚念经。我们也听不清楚,只觉得好玩儿,但又不敢笑闹,都被这庄严肃穆的氛围震住了。然后,祖父和父亲格外小心地把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轻轻揭下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把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请下来。最后,他们就着黄表纸,把画像烧掉了。祖父说,灶王爷带着灶王奶奶上天去了,是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和丰歉呢。灶屋黑乎乎的墙,原来贴画像处留下了一小片儿像小庙轮廓的灰白,我不由恍惚地问:“那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啥时回家呢?”祖父答:“别急,大年初一五更就回来了。”

  可见那时,我的祖父十分爱我,居然在这样庄重至极的场合回答我的问题。要是在别人家,小孩子乱说话,是要被打屁股的,或者发一把甜麻糖,直接打发到大门外面了。要不怎么说“二十三,糖瓜粘”呢,就是用粘掉牙的糖堵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小嘴,不要讲那不吉利的傻话。也有人说,这糖是用来贿赂灶王爷的,让他老人家在玉帝面前好话多讲,坏事休提。我却不以为然,灶王爷根本不吃糖的。君不见,每年摆在灶王爷面前的贡品,果子呀点心呀鸡鱼呀,都没见动过一口啊。这话,却被我祖父听见了,狠狠地剜了我一眼,还训斥道:“小孩子家又说胡话!小心灶王爷听见了,会降罪啊!”我不敢再吭声,但私下里仍旧不服,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多和气可亲的一对老人,特别是灶王奶奶,银面阔口,特慈祥,特娴静,一直望着你笑,能笑到你心里去,他们才不会怪罪我们小孩儿呢!

  现在想来,过去的老人们,由于传统文化的熏染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缺乏,尚能存着对鬼神的信仰和依赖以及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之心。当面对祖先或神灵下跪礼拜之时,不仅仅是愚昧迷信,其实更多的是虔诚与自省,更多的是自律自赎,除恶扬善。因为他们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节日,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传统习俗的一次次传承与巩固,并从中获得浓酽的亲情与欢乐。

  不得不承认,村庄渐次荒芜,故乡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空心村”。人口的外流,春运的艰难,生活的繁累,信息的迅捷,让原本轰轰烈烈的仪式感、神秘感、神圣感十足的过大年,变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无味了,更何况是祭灶这样的小年呢?那些庄严隆重的拜祭仪式,也几乎无人去操心张罗。“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谣还在耳边回响,也许只能留守在记忆深处了。甜麻糖之类的美食早已不是奢侈品,唯物主义的现代人,早已不害怕孩子们“说傻话”;最吸引孩子们的,取而代之的已是智能手机和网络电视。

  可是,我依然固执地想穿越一回,回到那样的故乡,回到那样的节气:流着哈喇子,咀嚼粘牙的祭灶糖;跟在祖父和父亲身后,向灶王爷灶王奶和祖宗跪拜;听半空中猛然脆响的鞭炮声,闻一闻香而热的草木灰混合着硫黄味……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魂儿。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