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一大早,寒风刺骨,89岁的陈天直老人搬着一把小凳子,蹒跚来到该村西头,用大半天的时间更换了一期黑板报。这期间,不时有路过的村民向他打招呼,劝他等天暖和一点再出来写黑板报。
谁也没有想到,这期黑板报竟是陈天直的绝笔之作。
翌日,陈天直住进医院,他生命的最后5天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在电话里听到老人去世的噩耗,记者沉默了很久,19年前采访老人的场景像过电影一样,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第一次采访陈天直老人,那是在1996年的一个寒冬,记者骑着自行车来到距离沁阳市区10多公里的崇义镇海村,采访了义务办黑板报的退休干部陈天直。那一年,陈天直70岁,已经坚持义务办黑板报4年时间。
陈天直生于1927年,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1987年从沁阳市供销社退休后回到原籍海村。当时,仅有400多人的海村,基本上没有正常的文化活动,陈天直看到乡亲农闲时无所事事,只是打麻将、晒太阳、睡大觉,就萌生了丰富乡亲精神文化生活的念头。经过考虑,他向村党支部提出了办文化活动室的建议。这个想法因村里集体经济底子薄而夭折。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考虑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办一件既不用集体和乡亲掏钱,又能丰富大家精神文化生活的事。
1992年冬天,在家人的支持下,陈天直在自家临街屋的外墙上办起了黑板报。为了办好黑板报,他除了仔细阅读村里和自己订的报纸、杂志外,还经常到数公里外的镇上找资料,确保一个月至少出一期黑板报。第二年冬天,海村村委会为村里街道全部装上了路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陈天直又自费买了油漆和板刷,将27根路灯杆上全部刷写了倡导勤俭节约、破除迷信、树立新风、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和环境等内容的标语,并先后更换了十多次内容。
陈天直是一个安于清贫,生活简朴但有精神追求的老人,他退休回乡的近30年里,从不计较自己的得与失。从花甲到耄耋之年,他坚持义务办黑板报从未间断,总数达500期。他办的黑板报内容健康、包罗万象,包括政策教育、文化体育、农业知识、生活常识等内容。他用黑板报义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可读性,深受广大乡亲的喜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陈天直一生的写照。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除了出黑板报外,他还主动帮助村委会管理图书室,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义务劳动;为了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他多年如一日,义务打扫街道卫生,清理垃圾。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真谛。
陈天直去世的消息在当地网站、贴吧上传开后,许多网民留言哀悼。网友@江上听音说:“耄耋之年,情系子孙,三尺板报,博古览今。育人尚学,文精图新,闻者受之,痛悼感恩。”网友@云天水瓶说:“天道直心,为民情深。斯人已去,永为村魂。”
1月27日是老人的追悼会,村里的群众自发聚集在老人的灵堂前,表达对老人的悼念之情。在外地工作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东旭,专门请假回村参加了老人的追悼会,并含泪吟咏了自己为老人撰写的祭文。他在祭文中赞颂陈天直老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海村党支部书记苗武说:“陈天直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滋养了海村乡亲的精神文化家园。我们要把老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全村弘扬正能量,培育新风尚,把海村建设得更美好。”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