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市“十二五”十件大事实事评选候选事项
投票须知
图片新闻
焦作市“十二五”十件大事实事评选选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市“十二五”十件大事实事评选候选事项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1

  全面推进

  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起点上的焦作,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一国之方略,在全省18个地市中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并于2012年1月21日获省政府批准。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之后,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发文支持地级市的发展战略。自此,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在2013年4月召开的市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确立了坚持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一个战略,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推进铁路、公路、能源、水利、生态、信息化、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文化体育、开放型经济“十大建设”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

  五年来,转型示范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初步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提高63.5%,年均增长1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5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0年的1.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9倍。

  2

  作风建设

  带来新气象

  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必须有务实重干的作风作保障。近几年,无论是全党全国全省集中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查三保”活动、4+4+2党建制度体系建设,还是我市主动开展的以“转变作风、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五查五表率”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在心中、转型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以开展一系列访贫问苦活动、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处理一批信访积案、问责一批违反“五个一律免职”和“六条红线”规定的公职人员、选树一批先进楷模、健全一套规章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十个一”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的“走百乡、进千村、访万户”活动、“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服务年”等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坚持不懈抓作风转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局面。

  3

  精神文明建设

  引领新风尚

  以文化凝聚正能量,推动转型发展,一直是市委、市政府“两手抓”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文明河南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使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的“六文明”要求融入社会管理和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之中;组织开展了“践行价值观、岗位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奉献;组织开展了“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争做美丽焦作人”活动、“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大力传播文明风尚,推动全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水准的提升。同时,在全市组织实施“农民文化超市”惠民工程,以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基层文化阵地为平台,优化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采用“超市式”供应、“菜单化”点文化的方式方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释放新活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我市成为全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大力简政放权,建立首席代表负责、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等新机制,开通网上服务大厅,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由原来的718项压缩到493项,减少31%。其中,行政许可事项由206项压缩到136项,减少34%。市直45家单位行政职权由5821项压缩到4370项,压缩减少1451项。其中,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职权233项;核减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县市区或省直机关行使的行政职权275项;优化合并行政职权943项。

  市直各类事项平均承诺期限由原来的19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压缩率47.3%;每个事项审批环节平均由5个减少到3.8个,减少23.5%;实现简单事项即收即办,一般事项“一审一核”不超过3个工作日,行政许可事项限定在法定时限30%内办结。编制了行政审批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提供、工作岗位等四大标准体系,编制各项工作标准846个,并通过内审、外审、总体评价,对标准体系进行了持续修订完善。

  5

  产业集聚

  隆起发展新高地

  2015年10月份,经国务院批复,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的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焦作高新区从1999年成立以来,在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下,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我市的产业集聚区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由政策和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由制造型产业集聚区向研发型产业集聚区、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商向产业培育和创业孵化、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四个鲜明的转变,传统产业依靠技术升级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峥嵘初现,新的平台体系和产业体系业已形成,成为引领焦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截至2015年年底,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6.2%提高到32.4%;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6

  黄土地

  变奏激昂旋律

  粮食高产成旗帜。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天财说,焦作是引领全国小麦生产的一面旗帜。市农业局相关资料显示,五年来我市共承担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任务268个,总面积357.5万亩。目前,全市共建设超高产攻关田491个,总面积4.5万亩,先后创23项粮食高产纪录,其中小麦高产纪录18项、玉米高产纪录5项。

  农家合作力量大。我市农民合作社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抵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农民合作社达4080家,入社成员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2.4万户,覆盖率达50%。

  土地流转神韵足。在土地流转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20.1万亩,占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3.3%。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工作,与农村土地流转形成良性循环。截至2015年6月底,我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328家,其中228家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8.5万亩。

  7

  “太极故里、山水焦作”

  两张名片享誉世界

  “十二五”期间,焦作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1.48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3.7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1.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04%、100%和109%。五年间,我市四次荣获“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称号,顺利入选“20大最受关注国内旅游城市”,并首次荣膺“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奖”,成功加入亚太旅游协会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并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列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点。

  作为太极故里,我市投资13亿元建设了焦作市太极体育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太极文化主题场馆群。在全市广泛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特别是两年一届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近三年连续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已成为太极拳国际品牌赛事。“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活动成功挑战最大规模武术表演(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对于太极拳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太极拳组织,世界上有近3亿人在习练太极拳。

  8

  焦作海关为对外开放

  搭建更高平台

  开关过程:

  2009年8月2日,国务院同意设立焦作海关,隶属郑州海关;

  2010年1月11日,郑州海关成立焦作海关筹备处;

  2010年4月27日、28日,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带队赴广东考察海关建设,并与郑州海关共同商讨,焦作海关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2013年5月7日,焦作海关正式开关。

  五大举措:

  简政放权,建立“单一窗口”受理、网上预受理及预审查制度。

  推广无纸化通关改革,实现了与全国海关业务系统的对接,实行7×24小时工作制度。

  实行海关商检“三个一”制度,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提供到企业送政策服务。

  开发出郑焦通关一体化子平台,实现了焦作与郑州航空港在通关业务上的无缝对接。

  海关大数据:受理报关单7166票、实征税款15.98亿元、审批征免税证明302份、审批货值7041万美元、减免税款6017万元、备案电子化手册51份、备案进口总值2844万美元、备案出口总值7719万美元、结案32份、报核及时率100%、设立联网监管电子账册6份、进口总值148423万美元、出口总值405651万美元、加工贸易货物内销征税1599万元。

  9

  郑焦铁路承载梦想

  2015年6月26日7时15分,位于郑州火车站7站台的C2900“和谐号”动车,在一阵嘹亮的汽笛声中徐徐启动。这标志着郑焦铁路正式开通,焦作368万人民梦想成真,一个崭新的高铁时代已经到来。

  郑焦铁路全长77.785公里,为双线有砟重型轨道,设计速度目标值200公里/小时(预留250公里/小时),是河南省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城际铁路,也是郑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原城市群高速轨道交通网络以及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郑州至太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计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十”字形快速铁路网。其中,郑太高铁焦作—太原段预计2016年动工,新乡—焦作—济源城际铁路已获国家批复,云台山支线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中。

  从2016年1月10日起,焦作直达北京西站高铁正式运营,结束了我市没有始发北京列车的历史。

  10

  双拥模范城创建

  谱新篇

  我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六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武陟县、解放区多次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市委书记孙立坤当选2014年度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

  几年来,我市共为驻焦部队官兵发放节日生活补助费320余万元,快速办理62111部队新营区、71762部队新营区、市民兵训练基地等军事设施审批手续20多项,为部队营房建设提供用地2000余亩。

  几年来,驻焦部队先后承担南水北调拆迁安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100多项,投入兵力12万余人次,出动机械、车辆6023台次,帮扶贫困村14个,义务植树7万余株,为创建双拥模范城谱写了新的篇章。

  11

  青山绿水润山阳

  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泛轻舟,五库六湖嵌明珠,湿地生态现美景。经过五年建设,一幅城市水系蓝图已揭开神秘面纱。

  奔流不息的黄、沁河水,被成功引入城市水系,引黄入焦工程每年可引水5300万立方米,仅新增灌溉面积就达15万亩。龙源湖公园已经和灵泉湖、新河、黑河形成了一个连通循环体系,龙源湖3次引地表水入湖。大沙河民主路至中原路段已形成5.4公里长、128米至220米宽的景观水面,改写了焦作城区没有一条大河的历史。城区形成水面8000亩、湿地5000亩,我市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荣膺“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称号。“六纵四横”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城市水系功能正在显现。

  2011年以来,我市作出了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按“一核六极、一区两带、三网多点”进行总体布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全市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14902.4公顷,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完成869.5公顷,飞播造林4346.5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79%,活立木蓄积量503万立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77平方米。

  “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新焦作开始绽放迷人风采。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焦作城区段顺利通水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的陶岔渠首正式开闸放水,经过几天奔流,丹江水于16日到达我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共流经19个城市。该工程穿越焦作城区长度8.8公里,是通过聚土成渠打造的一个人工悬河工程。在2014年12月16日的通水现场,中央电视台南水北调报道组对通水实况进行了现场直播。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我市共完成征迁3890户、15532人,拆迁房屋93.6万平方米,专项设施672项,移交工程用地3779.23亩,建设跨渠桥梁7座,工程建设、征迁任务繁重,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受关注程度极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作出了巨大贡献。

  13

  民生建设砥砺前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重点围绕支农惠农、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综合治理、金融惠民、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方面确定十项民生工程,从筹措民生工程资金到完成任务时限,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建立工作台账,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同时,由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负责督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此外,我市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农合服务、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服务、农村公路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工作都全面落实。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每年投资1000万元至2000万元用于购买公交车辆。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五年来,我市累计民生支出657亿元,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14

  消除贫困 共享小康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过去五年,我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贫困群众脱贫工程,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大批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谱写了消除贫困、共享发展的辉煌篇章。

  过去五年,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6亿多元,安排项目726个,累计脱贫9.14万人;全市对124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全市搬迁了深山区8个村、321户、1202人,1.18万贫困劳动力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产业增收项目通过滚动发展,辐射带动2.3万户、8.05万人增收。

  15

  “双创”行动

  力推电商产业发展

  2015年,一个以创业、创新为主轴的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在我市启动,市委、市政府组织动员农村生力军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洪流,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成100个农业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效型产业村,发展1000个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创新型企业,培育10000个诚信经营、带动作用明显的创业型农民,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焦作。

  我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发展体量和速度均居全省前列。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建成,浪潮云计算中心、阿里巴巴产业带等75个项目落户。全市电商企业达1645家,“一园、一区、两港、多点”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博爱成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孟州成为全省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桑坡村被誉为“中原淘宝第一村”。孟州电商发展引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关注。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