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鼓蓬蓬
我在等一场雪
浓浓的亲情
谁吃谁
年味儿
互联网微服务 别搞成“雁过拔毛”
探访六尺巷的脚步能否从容些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年味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春节联欢晚会年年遭吐槽;4.2亿人沉迷“抢红包”;超八成青年被催婚,以致不敢回家或出现租临时女友回家过年的笑话;国人出境消费额预超900亿元;春节档电影《美人鱼》上映4天,票房破10亿元……新年伊始,“猴气冲天”折射了如今的年味儿正在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人们追求的价值观多元化,年味儿也随之“与时俱变”。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龙腾四海112: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每代人对年味儿的感受也都不同,没必要刻意用以前的年味儿记忆来“绑架”现代人。

  @樊耀文微博:年味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年味儿“与时俱变”是正常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句话叫做“吐故纳新”,就是要做到不断吸收新鲜事物。

  @曲微丹:年味儿虽然“与时俱变”了,但不变的是热闹非凡的气氛和亲朋团聚的情感。年俗传统也好、创新也罢,只要幸福快乐,不必在意外在形式。

  @唉妮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年味儿发生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否则就会与时代脱轨。

  @北宁老头儿:如今,随着生活多元化,传统年味儿增添了许多新的看点,无论是集体出游还是宅在家中,其根本都是为了一家团圆,图个欢乐祥和。至于如何选择过节方式,我觉得应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理性选择,过的有意义,让全家人高兴顺心才最重要。

  @风开季节:年味儿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的心变了。从传统到新潮,说到底都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坚守心底的那分真情,就会发现原来一切并无不同,而且多形式的过年,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悠然阿朵: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年味儿当然应该“与时俱变”。不管是抢红包代替压岁钱,还是饭店代替家庭厨房,旅游看电影代替走亲访友,只要是喜庆祥和、身心舒坦,这年怎么过都好。孩子感受到的年味儿和成人心里的年味儿肯定不一样,当孩子大了我们老了,年味儿又不一样了。

  @益昌人:年味儿是埋藏在人们心中的魂,只要是有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年味儿就不会变。尽管过春节的形式在“与时俱变”,但年味儿的魂永远深藏在内心深处。一旦春节到来,那浓浓的年味儿便会被激活。

  @胜平王大头:管子说过,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与时俱变”是年味儿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其实,在传统年俗中加入新元素、新时尚,从某种意义上讲,会为传统年俗注入新的基因。

  @江苏日月江南:社会在变化,年味儿当然也会“与时俱变”,这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包括年文化在内的各种活动,也应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活动需要,只有充分调动起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年的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下期话题】

  变味的“农村新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大批“有车族”,其背后则是为了“争脸面”而负债累累的现实;同样,在一些农村,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热衷回村建楼,但漂亮的“小洋楼”却长期闲置,成为摆设……近年来,类似这样变味的“农村新风”盛行,畸形的消费方式、盲目攀比之风堪忧。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