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日来,武陟县掀起了春季植树造林的热潮,无论是河渠岸堤两侧,还是各条道路沿线,随处都可以看到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植树的繁忙景象。
2月23日,记者在该县大封镇董宋村看到,十几个人正在蟒河岸堤两侧栽种杨树,放苗、培土、浇水,忙得热火朝天。“新栽上树苗的这片地是俺今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的,一共45亩,这些杨树苗都是县里统一免费提供的,以后由俺负责管护。”该村村民郝国胜告诉记者。
郝国胜曾在广州做过多年的“四大怀药”生意,有一定经济基础,这次是响应各级政府号召,专门回村带头植树造林的。
“树苗虽说是县里免费提供的,但也不是谁想要就能要的,树苗分配有严格标准。”该村村委会主任孙国华说。据介绍,为了确保树苗成活率,该村要求打算种树的群众先在道路、河渠岸堤两侧挖好树坑,经村里验收合格后,再根据树坑数量向镇里申请树苗。
为了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大封镇还专门出台了鼓励政策,根据树苗成活率,在市、县两级造林补贴的基础上,将给予植树群众每棵2元的补助;明年春季验收后,对树苗成活率在90%以上的给予每棵3元的补助;2018年春季验收后,对树苗成活率在90%以上的再给予每棵10元的补助。同时,树木成材后的所有收益及补助都归土地承包者所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落实好今年的植树造林任务,武陟县其他乡镇(街道)也都结合辖区实际,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办法和激励政策。“为了杜绝‘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县委、县政府加大督导力度,并将植树造林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该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年初以来,该县陆续出台了《2016年林业生态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该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造林、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对全县生态林网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面参与”的模式,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创新林权落实机制、管护机制、激励机制等,严格日常管护;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树木成活率。
严格的奖惩制度是确保工作推进的有效手段。该县将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林业生态建设先进乡镇(街道)以及农业示范工作中以林业生态为主的园区和基地。今年4月份,该县林业生态建设指挥部将对林业生态网络重点工程建设进行初步验收,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除了全县通报批评外,还将对其分管副职进行诫勉谈话。10月份,该县将组织财政、审计、监察、林业等部门对造林存活情况进行再次检查,对前三名乡镇(街道)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对造林大面积毁坏或死亡的乡镇(街道),对其行政正职、分管副职、农业中心主任和相关村街负责人进行党政纪责任追究。
据了解,该县2016年度植树造林总任务为1.6万亩,目前已完成3080亩,占总任务的19%。其中,重点工程造林任务为2937.5亩,已完成910亩,占任务量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