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将万亩示范片创建任务层层分解到县乡,形成了任务落实到地块、专家指导到田间、技术服务到地头、物资供应到农户的运行机制。每个高产创建示范片都做到了有创建主体、有行政负责人、有专家负责人、有产量目标、有技术规程、有奖罚措施。
在高产创建活动的各阶段,我市利用召开现场观摩会、派工作组深入田间督查指导等形式,把各项技术措施转化为种粮农户的具体行动,有效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动因二: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强本固基保丰收。
高标准粮田建设是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础。我市始终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强本固基保丰收的基础来抓。我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百千万”工程建设。全市先后出台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意见、高标准粮田建设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方案等。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高标准粮田高产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生产一线,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统筹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等涉农资金17.4亿元,已建成高标准粮田139.2万亩,占规划面积的77.6%,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为粮食连年高产创造了条件。
动因三:以模式攻关为示范,不断探索增产新途径。
我市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思路,不断扩大高产创建规模,培育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我市把高产创建与发展种子产业结合起来,鼓励种子企业在高产攻关田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挖掘品种增产潜力,冲击高产纪录,提高品种声誉;在核心示范区建设品种综合性状展示区,探索配套生产集成技术,展现品种优良性状,提高商品性能;在万亩示范片建设品种繁育基地,通过示范区农民群众的示范种植、种子繁育,带动优良品种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高产创建区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病虫害防治,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产集成技术体系,做到了看有典型、学有样板,促进了大面积均衡增产。
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实现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发展目标,温县、修武县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增产模式攻关。在小麦宽窄行种植模式攻关中,通过实施以“优选良种”“增施粗肥”“深耕细耙”“宽窄行种植”“节水灌溉”为主要技术内容的小麦宽窄行高产栽培模式,将传统模式的平均7寸行距变为宽行6寸、窄行4寸模式,在播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种子分布更均匀、个体更健壮,增产成效显著。在玉米高密度栽培模式攻关中,通过实施“微菌拌种”“宽窄行种植”“一穴多株”“种肥同播”“分次化控”为主要技术内容的玉米高密度栽培模式,总结出了“拌菌肥生旺根,喷微肥长壮苗;借空间提密度,用化控降穗位;向机械要效率,靠栽培增效益”的绿色增产成功经验。在高产模式攻关中,通过增施粗肥、综合利用沼渣沼液、实行秸秆全量还田提升土壤肥力,实现了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杜绝秸秆焚烧,起到减少环境污染、融入绿色环保生产的作用,实现了生产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动因四:以推广集成技术为重点,均衡增产夺丰收。
我市不断摸索、试验和改进,采用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粮食高产集成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因素的增产效力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种田,良种是关键。我市采用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方式,加快高产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始终以当今最优的品种应用于粮食生产。我市先后成立了3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河南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分别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目前,我市小麦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有24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6个品种通过国审,豫麦49-19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积极引进矮抗58、周麦系列等一批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加快了我市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产量水平不断实现新飞跃。
在粮食生产中,我市加大集成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发挥技术增产潜力。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普及了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节水灌溉、种子包衣、适期播种、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普及了免耕机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种肥异位同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等技术。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粮食单产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动因五: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出台了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9.4万亩,占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1.7%;土地流转涉及29.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48.7%,其中规模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占全市流转总面积的53.9%;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329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1805家,农机合作社504家;种粮大户达1223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350家。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为粮食规模化经营注入了强劲动力。凭借规模、技术、机械等优势,粮食规模经营比一般农户家庭经营亩均增收200~400元。全国种粮大户樊福宪,2013年注册了温县润丰家庭农场,是该县第一家家庭农场,目前流转土地5000余亩,依靠种植粮食,年纯收益达150余万元。
动因六:以完善服务体系为手段,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市把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人员包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作为解决农业技术棚架、服务粮食生产重要措施来抓,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农技推广区域站是我市适应粮食生产发展需要,打破乡镇和涉农办事处行政区划界线,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相配套打造的集培训、试验、咨询等综合型农技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31个农技推广乡镇(区域)站,其中区域站25个,配备农技服务人员286人,使群众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能得到及时就近解决。
我市还依托区域站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共选聘农技指导员1368名,培育出2700多个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8万农户,建设56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为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传到农户,我市还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包村行动,全市抽调440名农技人员,下乡包村1725个,现场指导农民,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做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把粮食增产技术措施送到千家万户,指导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同时,我市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504家农机合作社有150多家为粮食生产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托管面积达10万多亩。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达到119家,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738部,日作业能力15万亩,年防治面积250万亩次,初步具备了应对突发性病虫灾害的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真正实现了关键季节有人指导、遇到难题快速解决、科学种田有了依靠、粮食丰收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