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系音乐 为梦而歌
探秘淹井河村
爱上足球 放飞梦想
带上孩子逛庙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上孩子逛庙会

作者:□王 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过年,朋友圈里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晒景、晒菜、晒娃、晒脸各种“传统晒”之外,记者发现一个新内容——晒庙会。带上孩子逛庙会成为很多家长的新选择。“豫记”创始人杨桐坦言,带孩子逛庙会就是想让孩子从小感受庙会中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让独有的“中国味”在孩子心中扎根。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制度,随着时代变迁,其宗教意味逐渐淡化,开始向市集的性质转变。历史上,北京厂甸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成都青羊宫庙会被称为中国四大庙会,而在各地举行的小型庙会更是不胜枚举。到了现代,大多数人在庙会上主要是游玩观光感受民俗,庙会休闲消费的色彩渐趋浓厚。

  春节期间,王女士带着儿子到焦作影视城过了一把庙会瘾。王女士说,她从小生活在农村,每年过年热闹的庙会和民俗表演在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迹,随着年岁渐长历久弥新。踩高跷、舞狮子、吹糖人,桩桩件件都是儿时的回忆。如今很多孩子对庙会文化很陌生,甚至不知庙会为何物。就拿上大学的儿子来说,一个寒假就抱着手机玩,连吃饭、睡觉手机也不离身,母子俩更别提说说话、谈谈心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距离就是这样既近且远,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但是人心的距离却成了问题,她非常怀念曾经摩肩接踵的那种“人气”,怀念一家人相携逛庙会的温馨快乐。说服儿子逛庙会,就是想让儿子感受下这样的一种传统回归,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现代人的一种情感诉求吧!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我市青天河景区、焦作影视城、七贤民俗村等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各种焦作独有的非遗文化也让大家一饱眼福,更有20世纪70年代怀旧玩具琉璃咯嘣儿,经典老零食无花果、花生牛轧糖、火鞭糖、济公开胃丹等在庙会上随处可见,让游客在怀旧中重拾儿时记忆。

  其实,庙会文化如同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过节,实际上传承的是一种习俗,守望的是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氤氲着中华民族的古朴情怀,标注着千年不易的风俗习惯。比如,春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传统习俗。再比如,元宵节,“东风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也是传统习俗。到了端午节,门插艾,吃粽子,赛龙舟,“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及至重阳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传统节日因这些丰富元素而更有独特魅力,这些元素因附丽于传统节日而更有文化生命力。从这种意义上看,带着孩子逛庙会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纪念和潜移默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正是一个地方文化产业生命力所在,是传统薪火不灭、代代相传之希望。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