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晋王朝的发源地,一千年来,“司马故里”闻名遐迩;在岁月的长河中,这里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才俊英杰,照耀着中原文明的进程。又因其悠悠漫长、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与黄河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被誉为“黄河文化第一村”。近日,温县安乐寨古村落因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月27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
司马英名传千年
安乐寨位于温县西南13公里处,全村现有7个居民组2040口人。该村雄踞清风岭上,独显突兀,周边村落尽可俯视。西高东低,村呈凤凰展翅状。西北最高为凤头,东南最低为凤尾。街道纵横笔直,排列有序,独有“马道”,为王都之佐证。
“盛世文章乱世武”,安乐寨村虽蕞尔,但独特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历代俊贤良才。汉时有京兆尹司马防、颍川太守司马隽,魏晋时有宣帝司马懿、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和晋十四帝;南北朝时有殿中郎、大学士司马宪、国子博士司马同、尚书祠部郎司马筠;唐时有宏文馆学士、《史记索引》作者司马贞;明代有镇东侯、总理江湖河道翼运平浪元帅杨四;清代有《一得录》作者、文史学家杨碾。
安乐寨,这个让人倍感是个温柔之乡的地方,因为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之故乡和东西两晋王朝的发源地而备受人们瞩目。
在安乐寨党支部书记杨成祖等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村北的司马懿广场,瞻仰司马懿塑像,高大的汉白玉雕像尽显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的风采。司马懿字仲达,安乐寨村人,生于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昭加封晋王后,认为家乡温县南邻黄河,济水西环,北依太行,位置险要,风水绝佳,可为帝王都,遂以家乡为中心修建新城,方圆9平方公里,大致包括现在的招贤乡西半部和番田镇南部几个村子。城墙用黏土夯筑,坚如石板,又称“板城”。安乐寨周围村庄曰招贤,城外有护驾庄、上花苑、校尉营,由此可知当时之盛。
安乐寨当时辟有东西南北四门,并建有城门楼,护城河环绕周围。遗憾的是,后因战乱、水患损毁,明清两次重修。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残存的安乐寨城墙也在快速缩小消失。目前仅剩下大约四分之一,西边、东边残段尚有3米高左右,但仍可以看出当时的气势。2008年6月,以安乐寨为中心的周边40平方公里区域,被省人民政府定位“司马故里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兄弟书屋 乡情感人
到安乐寨必看兄弟书屋。兄弟书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教授和其胞兄、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及堂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三兄弟捐建。书屋位于村东大街中部,坐东面西,三进院落,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先为儒举创办之塾学。布局为北方四合院式,具有黄河北岸典型的地域特征。
进大门,先看到的是著名画家、安乐寨村民王延大耗时数载倾心创作的画作《司马懿故里胜景图》,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安乐寨的风土人情。一进院的三间南厢房墙上有近百幅王梦奎的政务活动图片,展示的人物从国内外政要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精英、学界名流,不一而足。作为经济学家的王梦奎,工作活动的情况可见一斑。一进院被修缮一新的仿清建筑正屋就是“兄弟书屋”,此屋曾是抗战时期村公所的秘密会址。青砖蓝瓦,配紫红门窗,既古色古香又庄重典雅。
二进院阁楼状的屋内陈列着县志、村志、家道、名人等文字图片资料和实物等。
璀璨多姿的黄河文化
安乐寨位于黄河出陕入川之隘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璀璨多姿的黄河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约4500年前)已是黄河流域人类的主要家居地。夏商至隋为温城政治、经济中心,“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故古遗迹较多,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黄河文化第一村”。
这里有着丰富的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1700多年前虢公台上奏出的震天撼地的司马懿得胜鼓入选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东南隅古避水台上供奉的尧、舜、禹的无梁庙以及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发源于此的杨四将军踏水平浪救灾救人、王母娘娘筑邙山等传说,都印证着黄河文化在这里诞生、传承和发展。
安乐寨人习礼学儒,崇文重教。全村干部群众、街坊邻里、长幼伯仲、叔嫂妯娌互谅互尊、互谦互礼、扶困济贫、和睦团结,是焦作市首批命名的“小康村”、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2013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