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怀川大地上,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市军民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双拥之花芳香四溢、盛开不衰,军民鱼水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双拥工作亮点频现:2011年底,我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目标;2014年,市委书记孙立坤当选年度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武陟县、解放区多次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
我市是革命老区,双拥工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优良传统,而不断传承的光荣传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每年,市委、市政府都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政绩考核范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党政军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定期召开议军专题会议,市政府召开市长议事会,听取双拥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军政座谈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全体会议制度、双拥联席会议制度、检查评比制度等,做到年度有计划、节日有安排、平时有活动、半年和年终有检查总结。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和重大军事行动前夕,各级党政领导都要带队慰问驻焦部队,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共为驻焦部队官兵发放节日生活补助费320余万元;各级财政共投入双拥资金4.8亿元。同时,我市双拥资金由过去的市、县两级投入转变为现在的市、县、乡、村四级投入,由过去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转变为现在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方投入,由过去单纯的资金投入转变为资金、物资、智力等多种形式投入。
新时期新期待,新实践新探索,我市双拥工作也在适应着新常态,不断开拓创新。
为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市军地各级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要求,围绕服务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健全军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人才培养等机制,积极推进军地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3年,我市借助全面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契机,打破部门和军地之间的指挥鸿沟,专门为部队信息化建设预留终端和入口,建成集国防动员网、公安指挥网、数字城管网和移动通信网于一体的指挥中心系统,使军地一体化联合指挥由设想变为现实。
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为部队装备预留停靠、补给位置,建成了集食宿、加油、维修、通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作站;所有收费站口开设保障部队重装备通行的快速通道,铁路沿线建造了月山、待王两个军事货运编组站。
我市实施“暖心工程”,对驻焦官兵住房推行社会化保障,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快速办理驻焦62111部队新营区、71762部队新营区、市民兵训练基地等军事设施审批手续20多项,为部队营房建设提供用地2000余亩。
市委、市政府、焦作军分区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意见》,明确各县市区人武部工作经费年度预算。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征迁安置工作中,焦作军分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圆满完成征迁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市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落实优抚政策、做好优待工作、确保军转干部安置等,地方领导关注,现役军人关注。这项事关部队稳定、事关军地感情、事关双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多年来始终被我市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这项工作成效愈加明显。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发放抚恤定补金3.87亿元,各级财政配套资金6085万元。我市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定“三属”、残疾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的抚恤定补标准,以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20%逐年增长,并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研究制定了《焦作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优先安排重点优抚对象选择公共租赁住房;在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待遇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出台了《焦作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意见》,较好地解决了其他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
为切实做好优待工作,我市始终坚持把优待义务兵摆在重要位置,“十二五”期间共对3450名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发放奖励金182万元,“三属”、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和带病退伍军人的优待面达100%。2012年,全省实行新的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后,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意见》,对发放对象、发放标准、发放程序和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明确,为义务兵优待金发放提供政策支持,确保优待金严格按照新政策及时足额发放。我市城区义务兵优待金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16800元,六县市义务兵优待金发放标准最高的达到13374元。去年八一建军节前,我市共为3989名义务兵发放优待金5645万元,及时足额完成了发放任务。
每年的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精心打造了军转干部安置前适应性培训的“焦作样本”,即对团职干部实行“量化积分”,直接选调安置;对营以下干部采取“先培训、后安置、按成绩、定位置”的安置办法。“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接收军转干部268名。在退役士兵安置方面,我市积极推进计划安置、自谋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研究制定了《焦作市退役士兵重点安置对象考核安排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对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进行量化考核积分,依据分数公开选岗,做到公正公平。对接收的退役大学生士兵,从2014年起,在事业单位招聘时,拿出当年符合条件士兵人数的10%定向招聘退役大学生士兵。“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接收复员退伍军人8036名,安置率达100%;发放城镇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505万元;投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经费1229万元;对自谋职业的1451名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3807万元。市人社、民政等部门积极克服困难,优先安置113名随军家属就业,其中安置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60人,安置在企业57人。对各城区驻焦部队无业或失业随军随调随迁家属,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的经济补助,并随群众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累计发放补助金368万元。
拥军就要拥到点上,让军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爱。每逢部队参加重大演习或军事行动,市委、市政府都成立拥军支前保障领导小组,对部队可能遇到的交通、住宿、水电、训练演习场地等问题提前研究解决。特别是在支持部队建设改革上,市财政投入3274万元,建设了市人防战备仓库等项目;市财政投入247万元,完成焦作军分区机动指控系统试点建设任务,实现与省军区指挥通信系统互联互通;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各县市区各投入100万元,目前正加快建设市民兵训练基地。
一件件实事,饱含着市委、市政府对子弟兵的厚爱;一个个故事,打动着驻军官兵的心灵。“地方党委、政府关心支持我们部队建设,无微不至地帮助我们官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必须与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预备役409团政治处主任罗先德对记者说。
罗先德的心声代表了驻焦部队官兵的心愿。为了支援我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焦作军分区下发了《关于大力支援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措施》,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实施以“帮建农村一线堡垒、帮扶粮食高产示范点、援建重点生态工程、打造红色文化名牌、参加平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助推示范市建设“五项行动”。
2014年7月,我市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旱情,1.7万名群众面临巨大的饮水困难。驻焦62111部队、71762部队、预备役409团和武警焦作市支队、市公安消防支队广大官兵,克服天气炎热、时间紧急等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甲板创、东大掌、黑岩等16个自然村的送水任务,累计出动各类运水装备360台次、人员120人次,总行程4160公里,送水2400余吨,有效缓解了村民的饮水困难,受到群众高度赞扬。
在“四帮一建”扶贫帮困、爱心捐助和义务巡诊等活动中,驻焦部队官兵累计帮助2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并积极参加了“千人献爱心,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71426部队战士李伟成为我省现役军人中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十二五”以来,驻焦部队先后承担南水北调拆迁安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孟州柴河水库抢险、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100多项,投入兵力12万余人次,出动机械、车辆6023台次,帮扶贫困村14个,义务植树7万余株。
双拥是桥梁,双拥是纽带,双拥让共和国的军人与人民群众熔铸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双拥让军民团结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我们坚信,在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的进程中,军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