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新娥,她快人快语,行走如风,似乎与人们想象中的“金牌调解员”轻声细语、沉着冷静的形象大相径庭。但在工作中,娇小的李新娥在本色之外却有丰富的性格特质。在暴跳如雷者面前,她气定神闲、不愠不火;在语言偏激者面前,她言辞恳切、不卑不亢;在困难群体面前,她感同身受、不离不弃。这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她用十年时间磨砺而成。
2006年,辗转多个工作岗位的李新娥,到武陟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任职,成了一名专业的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十年来,她共调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392起,成功率达98%,并且实现了100%的履行率。凭借不懈努力,李新娥赢得了荣誉,更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尊敬。
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挑战,对于初来乍到的李新娥而言,不仅是更大的压力,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广大百姓解愁,人民调解员责无旁贷!”这是李新娥从走上调解员岗位之后就坚守的信念。
虽然只是一名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但特殊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可不低,李新娥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乡风民俗了然于胸;不仅要有高超的调解技巧,更需超乎寻常的耐心、细心和公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新娥首先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工作中向其他优秀的调解员学习复杂矛盾纠纷调解方式、方法,把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法律、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完善,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
日常生活中,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矛盾纠纷特别多,但能顺利达成协议的,却少之又少。面对因家属伤亡而情绪特别激动甚至怒气冲天的当事人,李新娥总是淡淡一笑,表示理解和同情,尽快平复他们的情绪,然后用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出的“情、理、法调解法”,帮助他们认清现状、摆正心态,特别是消除“大闹多赔”的错误思想,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不偏不倚地调处矛盾纠纷。
河南电视台报道过的某医院幼儿坠楼死亡案、某民房改造过程中房屋坍塌造成两死七伤案……近年来,这一桩桩社会影响较大的意外伤害案件,在李新娥的不懈努力下,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李新娥付出了太多太多。武陟县司法局长崔金河说:“处理任何一起复杂点的矛盾纠纷,李新娥都得用几天时间,家也回不了,老人、孩子也没法照料,但困难即使再大,她也是自己想办法克服,所有委屈都是自己忍着,从不给单位讲条件。”
对此,李新娥却说:“不论大事小事,谁家摊上都不好受,我们调解员的工作就是帮生了气的群众顺顺气,有了忧的群众解解忧,尽量抚慰他们受伤的心,自己受点委屈不算啥!”
总结多年来调解过的矛盾纠纷,李新娥发现好多都是由于当事人不懂法律造成的。她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工作,让更多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①6
记者手记
采访李新娥时,适逢她刚成功调解了两起赔偿纠纷,又接下了新的任务,记者耳闻目睹了文中所述暴跳如雷、语言偏激者的言行举止,也亲眼见证了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当事人对李新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感慨良多。
当前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为切实做到群众的合理诉求有人倾听、困难有人帮助、矛盾有人化解,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网络,这个网络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以李新娥为代表的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
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工资待遇不高,但工作强度不小,每天走村串户排查矛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跑断腿、说破嘴”,却还是难免受到部分群众的冷嘲热讽、侮辱谩骂甚至拳脚相加。面对百般委屈,他们总是擦干眼泪,无怨无悔。为了我们的社会更美好,笔者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对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多一些理解、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