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得太好了。大道不孤,好人走了,但他的高行大德必将感召更多的人守望相助,彼此温暖。新时代需要“活雷锋”,也许“雷锋”就在你我身边。
3月2日中午,“浙江好人”、家住绍兴市昌安东村的91岁高龄的“好事爷爷”郑老虎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时他的眼角挂满泪花,因为他做100件好事的愿望还未实现,他舍不得熟悉的邻里情……
郑爷爷是孤寡老人,他没有妻儿,活得很孤单。也许正是孤苦伶仃的生存境况,促使他把生命中所有的热情、能量化作源源不断的爱,倾注在修桥铺路、关爱邻里以及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中了。那一年,汶川地震,他捐出了一个月的退休工资3000元。邻里有困难,他会及时送上二三百元;向慈善总会、社区捐款则是家常便饭。
我不想用“高大上理论”去阐述郑爷爷行善的动机,凭我对他的直观了解,他行善只是出于人的本性和良知,丝毫没有追名逐利的念头,他就是要这么做,不做难受。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他是那么讷于言辞,不善表达,外人根本无从知晓他内心是怎么想的。但他就这么平凡、孤单地活过来了,用一生的义举善行托起了一位凡人的不平凡境界,用一个大大的“善”字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善举特点,我只能选择“朴素”二字。是的,没有比这个词更能确切地形容郑爷爷行善的特点了。
郑爷爷虽然身世凄苦,但他有个好侄子郑国祥。郑国祥说:“我能帮叔叔完成的最后心愿是,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后,把剩余的钱捐给贫困的孩子。”他还有好邻居。在他的善举感召下,多年来,邻里互帮互助,关系融洽,去世后,大家都来帮他料理后事。更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在他病后以及去世后,有那么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各界群众自发地看望慰问他,为他送去物质帮助和人间温暖。他的善举赢得了好报,从中让大家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