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焦作以前的城市名片,是煤,现在却变成了云台山。焦作的做法表明,经济结构优化、城市转型发展关键在绿色引领。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之于焦作,绿色发展正是近年来一路走来的切身感悟和转型实践。
提起焦作,以前人们总是和煤城画等号,随着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焦作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九五”时期,焦作GDP增长率仅为3.5%,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4.8和6.6个百分点,还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如今,说到焦作,人们会想到云台山——以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焦作旅游综合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为11.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6.9和1.4个百分点。
旅游业的发展,给焦作带来的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城市及焦作人思想的转变。客流和信息流的剧增,使这座原本闭塞的城市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其他领域的转型工作,并在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焦作城区正北,有一个占地面积1000亩的缝山公园,建在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采石场上。而今,缝山公园内绿树掩映,雀鸟飞掠,健身踏青的市民络绎不绝。站在最高处举目南望,脚下的焦作市向南延伸开去,绿色掩映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抬眼向东、西张望,残山断石间,一片片新绿渐渐成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和民生财富。”市委书记孙立坤说,“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焦作市转型发展的最高目标。”
几年来,焦作在北山取缔非法采矿点和矿产品加工点近千个,把拉来的泥土固定在山崖上,栽上易成活的刺柏灌木,把采矿产生的废水经生物循环净化后用于浇灌,对采煤塌陷区、废弃采矿点、采石场进行绿化,依山势布点造林,还绿于民。利用自然山坡林地建设的黎明脚步公园面积3000亩,利用废弃矿山在建的衡苑矿山公园面积3000亩,与利用煤矿塌陷区建成的生态植物园、闫河公园、白鹭湿地公园等一起,让因过度开发而荒残的土地再现生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也成了白鹭、雁、鸥等多种野生鸟雀的乐园。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回报是长期账、基础账,生态的恢复重建是长远的、艰巨的,需要日积月累,我们会坚持干下去,让绿色扮美焦作。
聚焦焦作,绿色发展渐入佳境,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在全市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高达90%以上,降到了不足3%,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65%。焦作成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
在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由利用地下资源向用好地上资源转的同时,焦作人还深刻领会到,破解工业结构不优难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
焦煤集团王封矿完成为新中国奉献出4000万吨煤炭的历史使命封井后,陆续上马了一些短平快项目,铁合金厂13个炉子建成后安置了1400多人。后来焦作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铁合金厂也在其中。王封矿开始向光伏材料和新材料方向转型。王封矿的转型之路,是焦作工业持续转型的生动例证。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焦作的决策者们变得清醒: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促使工业经济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
对此,孙立坤说,焦作经济全面转型是一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焦作向108家科技创新企业发放567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科技创新券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而设计发行的有价证券,企业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时支付创新券,科研机构拿着创新券按照一定程序到焦作财政局兑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我市“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城、区域中心城、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太极文化城,其中美丽焦作建设以及打造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瞄准全省第一方阵,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焦作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左右,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前五行列,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
继续实施经济转型示范市战略,着力打造“五城”。充分发挥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优势,建设新型工业城;发挥既处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又邻省外的区位优势,建设区域中心城;发挥名拳、名山、名水、名寺、名人、名药等资源优势,建设知名旅游城;发挥国家园林城市优势,加强海绵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发挥太极拳文化优势,建设太极文化城。
坚持“五动”并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转型牵动,加快工业按“五个转”方向转型,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型,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创新驱动,用好科技贷款贴息等制度,发挥好科技大市场和科技银行作用,推进技术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开放带动,持续开展精准招商、集群招商、链式招商,推进郑焦两市定位互补、产业对接、功能共享;改革推动,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投资拉动,加快工业十大产业、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等,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做好绿色转型大文章,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难度必然更大。那么,怎样打开这把锁?孙立坤给出了金钥匙:聚焦“六力”,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提升认知力,实施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集中注意力,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发展与环保兼顾,德治和法治并重,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协调推进;发挥创造力,创新思维,借力发展,在推进郑焦融合、南太行旅游资源集聚等方面发力,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锤炼运作力,用抓项目的方法抓工作,把重点工作细化成具体项目,一抓到底;增强凝聚力,继续落实市委常委“十个带头”,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十大建设等制度,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格局;强化约束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杜绝暮气、怨气和懒政怠政、乱作为不作为等现象,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
受长期资源型经济的影响,我市经济转型的基础还不稳定、质量还需提高。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比重达70%,三产比重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传统骨干企业效益下滑,地方财政收入GDP占比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还有矿山地质环境急需治理,资金缺口在100亿元以上。
焦作正处在城市转型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按照《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的路线图,二次转型这个重大课题摆在焦作人民的面前。转型发展,不会停步,也不能停步;转型发展,永远在路上。推动提质转型增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面对经济新常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坚持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总战略的目标下,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推进八个方面转型,强力实施十大建设。到2020年,把焦作打造成为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示范市。
爬坡过坎尤需力,好风凭借上青云。我们坚信,站在转型爬坡关键时期的焦作,在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轻装上阵,一个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必将为焦作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