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宁市十四中和南宁市二中先后组织高三学生开展成人礼仪式。学校举办成人礼的初衷,是希望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到了该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了。不过,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环节中,不少家长依然越俎代庖,还存在大包大揽、保护过度现象。
(据《当代生活报》)
从法律角度上讲,18岁意味着一个人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然而,在国人特有的人格构建模式中,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子女完成婚姻大事,子女只有在完成婚姻大事之后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成年人。这样的价值观断裂,导致成人礼受到普遍的忽视乃至漠视。
作为一种生命仪式,成人礼意味着人们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在社会生活中享受新的角色权利、履行新的角色义务、遵循新的角色规范。成人礼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有组织、有规模的大型活动的举办,无论对大脑记忆,还是对人们心灵,都有刻骨铭心的作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会让孩子们懂得自己人生跨过了未成年人的“分水岭”,迈入释放社会责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成人时代,一切都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示范未成年人,这样会激励自己更好、更快地实现人生抱负,对其素质进步、教育意义深远而广大。
然而,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终究是孩子,没有成家立业之前在父母眼里还是没有完全成人。父母有这样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毕竟孩子才刚成年,父母的监护人角色一时还难以转换过来,而且孩子可能还难以马上适应成年人这一角色。所以,也应该允许有一定的缓冲期,但这种适应期,不能无限延长。既然是成人礼仪式,父母就要把这一仪式当成契机,再不能让孩子像无法断奶的婴儿,对父母产生依赖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笔者看来,想要孩子既成人又成才,家长就必须把“主角”让给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施展空间和信任度。如果一味地把孩子护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给孩子展开双翼自由翱翔的机会,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而且还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