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挣钱顾家两不误”赢得了很多掌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段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听到这句话时,我很快想起今年农历正月初八,那个对母亲哭着说“你不能这样对我”的7岁小男孩。过年短短几天团聚过后,母亲又要返城上班,孩子拉着车门哭闹不止,戳痛了公众的泪点,刺痛了社会的神经。留守的乡村,留守的孩子,这几乎是一代人的成长背景,等到他们长大,缺少陪伴的童年,难免成为某种社会问题。
所以,“挣钱顾家两不误”虽然此话朴实如家常,却是一个重大的民生课题。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让更多农民工可以在家乡创业、在家门口就业。这从宏观层面看,是区域经济的均衡,是城乡差距的缩小;而从微观层面看,亲情可望不再远隔千里,家庭可望不再长久分离。农村孩子在很多方面与城市孩子相距甚远,但若能免于孤独留守,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段落,政府工作报告对落后乡村“着墨”很多,比如“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比如“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比如“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
教育承载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而对农村孩子而言,他们的美好未来正隐藏在对教育公平的翘首企盼里。教育的不公平意味着机会的不公平,知识的匮乏意味着命运的不同。我们期待这样的报告话语,能够在实践层面切实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向农村孩子敞开。
盼望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共同期待。扶贫攻坚又是当下的硬任务,各地已经立下军令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更多农村孩子可以跳出农家门,无疑是很重要的扶贫手段。
当然,“毕业即失业”的很多都是农村大学生,这种“贫困代际转移”现象同样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国家层面向来重视,个体层面更没有理由灰心丧气。农村娃不但要有梦想,还要相信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从留守的童年,到教育的短板,再到就业的艰难,农村孩子的人生登高之路很不平坦,他们需要从两会中看见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