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武陟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49亿元增加到835亿元,年均增长13.4%;增加值由109亿元增加到181亿元,年均增长10.7%;销售收入由388.1亿元增加到832亿元,年均增长16.5%。全县工业税收由3.07亿元增加到3.68亿元,年均增长3.7%。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7家,较2010年增加17家;纳税超百万元企业44家,增加11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7家,增加4家。
一串串数字,反映出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5年来的努力、付出和收获。
“十二五”时期,是武陟县发展史上不平凡的5年,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的局面,全县上下勠力同心,积极应对,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鲜活力量。
项目助推大发展
5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武陟县项目建设逆势而上,共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822个,总投资957亿元,完成投资515.5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投资规模增加651.5亿元,增长213.3%。同时,“十二五”期间,实现了该县投资10亿元以上大个头项目零的突破,从2011年的2个,发展到了2015年的19个。
从全市范围来看,该县承担的市定重点项目建设数量和规模,自2011年以来,连续保持全市先进位次,项目进展速度连续保持六县市第一,连续4年获得全市重点项目服务先进单位。2012年,辅仁医药产业园项目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序列,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项目,打破了以往该县没有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的历史。
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质量和层次明显提升。投资10亿元的黄河交通学院、投资10.56亿元的河南辅仁医药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国药容生中原医药产业基地、投资10.5亿元的磨料磨具产业园、投资10.7亿元的黄河粮油机械产业园、投资10.6亿元的瑞光印务创意印刷包装产业园、投资13.8亿元的格力仓储物流、投资10.5亿元的智慧电谷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产业集聚添活力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由16.42平方公里扩展到23.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6家。2015年,该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36.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0.8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税收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12%;进出口总额达19899万美元,同比增长3.5%,成功晋升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省“十快”“十先进”产业集聚区,跨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
该县始终坚持把完善各类要素支撑作为县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各类平台建设,一座新兴工业城已具雏形。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方面,先后投入60多亿元,建设“六纵九横”总长100余公里的路网框架,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2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把科技创新作为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先后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每年拿出3500万元专项科技创新基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区内企业与清华、北大等30多个高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1个。
该县围绕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以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和资产重组为重点,推动县产业聚集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目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家,初步形成了造纸成套装备、超硬刀具和研磨设备、专用车系列、制动器及其他设备4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302.4亿元的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以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两大骨干企业为引领,拉长产业链条,快速突破,吸引华隆药业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户,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国家医药文号311个、生产企业16家的朝阳产业,产品覆盖水针、冻干粉针、中药制剂、片剂、胶囊剂等多个系列,水针剂产能占全国的1/5,水针剂、冻干粉针剂年总产能近50亿支,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针剂生产基地。
创新催生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武陟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企业研发平台,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截至2015年年底,该县共有各类研发平台7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1家。5年来,该县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争取资金2655万元,其中大指造纸高速纸机成套设备项目,承担国家863计划,已研发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河纸业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组织科企对接活动25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80余项,全县7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活动,共申请国家专利1109项,授权703项。该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得益于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该县工业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推动比较具有优势和自主经营的工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
结构调整促转型
“十二五”期间,武陟县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企业搬迁、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和提升,顺达车辆等31家企业通过搬迁实现提质增效,江河纸业、瑞丰纸业、绿宇化工等企业,通过实施技改项目,扩大产能、削减能耗、降低成本,其中江河纸业生产能力达40万吨,无碳复写纸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郑州日产武陟东辰汽车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扩大了专用车生产规模,全县有资质专用车生产企业达9家、公告车型132种。
通过对外合作、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大指造纸装备、富莱格超硬材料、汇金科技、磨料磨具等一批企业迅速壮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国药容生水针剂年产能达到20亿支、冻干粉针2亿支;辅仁冻干粉针年产能达2亿支、水针剂15亿支。
“十二五”期间,该县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到71家。目前,该县共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后备企业1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3家、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6家,全县46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
与此同时,该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5年间,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家,获中央奖励资金2148.59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工业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落后产能企业的转型升级。
回眸“十二五”,成绩非凡;展望“十三五”,路途漫漫。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74万武陟人民一定会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强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葛荣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