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张文海硬笔书法 20米长卷《美芹十论》问世
遥远的春耕
采桑子·赴杭州培训
挥不去的电影情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挥不去的电影情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我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儿时看电影要比同龄人多一些。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对匮乏的年代,电影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娱乐方式,电影是我整个青少年时代最具色彩的一抹记忆。

  那时,都是在大操场把白色的银幕挂在两根木桩上,正反两面银幕。只要“今晚放电影”的消息一传出,仿佛集结号一般,大人们抓紧时间做饭收拾,孩子们则肩扛手挎高椅子低板凳地拥向大操场,抢占有利位置。

  虽然露天电影的条件差,但那时候看电影的乐趣最多。开演之前的焦急等待,散场之后的意犹未尽,炎热夏天的人蚊大战,寒冷冬天的瑟瑟发抖……那分简单的快乐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愉悦。

  春秋时节看露天电影是最惬意的事情,晚风习习,繁星点点,心情大好。那时孩子们的作业很少,看电影就是最好的学习和休息,每两周一次的作文也大都是观后感。

  夏天看露天电影得防蚊子咬,大人会随身带上清凉油,放电影前就给孩子们往胳膊和腿上涂上一些。冬天看电影要全副武装好,大衣、棉猴儿、围巾、帽子,只露两只眼睛、一张嘴巴在外面。淘气的孩子们由于电影放映前就玩够、疯够了,电影放到一半便趴到大人的腿上睡着了。等电影散场时,才揉着惺忪的睡眼,被大人牵着手趔趄地往家走。

  那时看电影就像是发福利,几乎是全家出动,不论年龄大小,没有人会甘心留在家中。电影成了男女老少共享的文化大餐。那时的大操场也成了一个社交场所,大人们热乎乎地打着招呼,唠着嗑,浓浓的人情味弥漫在操场上。孩子们更闲不住了,在人群中穿梭地打闹着。放映员在离银幕几十米远的地方支好机器,打出光束,孩子们则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小脑袋伸到光束里,大一点儿的孩子会用双手在银幕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形状,有些真是惟妙惟肖,孩子们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快乐中。

  那时放电影,在放正片前都要加上几期新闻简报,这是大家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渠道之一。我记得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看新闻简报,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巴基斯坦外宾访华时送给毛主席的两个杧果,主席把它送给工农群众。那时,我才知道世上还有一种水果叫杧果,而且这种珍贵的水果只有北京才有,从此,那两个金色的杧果在我的心中闪闪发光……

  看的次数最多的就是八个样板戏,里面的台词几乎都会倒背如流。《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座山雕的精彩对白:“怎么脸红了?容光焕发。怎么又白了?防冷涂的蜡。”《白毛女》中“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红色娘子军》中“向前进!向前进!”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些精彩的片断经常被孩子们当作排演样板戏的范本,男孩儿常常为争演李玉和、杨子荣的角色争吵不休,女孩儿为抢李铁梅、吴琼华的扮演互不相让。

  那个时期,我看了《春苗》《海霞》《火红的年代》《决裂》《青松岭》《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反映当时阶级斗争的电影。陆续又看到了《闪闪的红星》《创业》等励志片。后来,被解禁的《甲午风云》《五朵金花》《一江春水向东流》《英雄虎胆》《苦菜花》也公映了。

  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口,一部部精彩的电影中善与恶的对比,正与邪的较量,教育着我,启迪着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观影中油然而生。

  可能是因为生长在军营里的缘故,我从小就有英雄情结,对英雄人物无比崇拜,最喜欢看的是《平原游击队》《烈火中永生》《野火春风斗古城》,李向阳的机智勇敢,江姐的宁死不屈,金环银环的美丽机敏,都深深地印在我稚嫩的心里。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还是抗战剧、谍战剧。

  后来,露天电影院升级成了俱乐部。每个周末或者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发几张电影票。那时,淘气的我们为了多看一场电影,绞尽脑汁地用白纸拓在真票上用黑笔描着造假,趁着天黑人多的时候,把真真假假的电影票故作轻松地递给收票的小战士,没想到居然每次都能蒙混过关。每次混进去之后,我们都格外老实,乖乖地四人挤在两人的座位上窃窃私语,童稚的脸上强掩着心中的狂喜。后来,我才得知,当年不是我们的造假技术过关,而是解放军叔叔对我们格外开恩。

  上大学后,看电影成了男女生谈情说爱的一种媒介,那时大学对学生谈恋爱是不提倡,不反对,但会影响评奖学金和入党。恋人们不敢公开亮明恋爱关系,只有在电影院里才敢拉拉手,说些悄悄话。

  等到了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时,我几乎有20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对看电影心理上也是存有排斥情绪。那些曾经与看电影相关的难以释怀的种种情结,早已被岁月的外衣包裹、珍藏,化作了记忆中的粒粒珍珠了。

  原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走进电影院了,谁想到,跟着儿子去奥斯卡国际影城看了几场美国大片后,我的电影情结一下子被重新点燃。那种在电影院看3D的感觉真是太震撼了,我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每每有了新片不能去看,心里就痒痒的。

  有电影相伴的日子是充实的、多彩的。童年时代,《闪闪的红星》让我懂得了“党的孩子要听党的话”;如花的季节里,我为《小花》“妹妹找哥泪花流”而泪眼婆娑;恋爱时节,陶醉在《庐山恋》爱情之美和I love my motherland的赤子情怀中。如今,被重新唤回的电影情结依然与我相伴相行。我常常在电影里读别人的故事,读着读着,自己就身不由己地入戏了……

  □吕秀芳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