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与讨论再度成为关注焦点。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简单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不公平的,并非改革方向。“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新华视点”记者多方采访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解读个税改革焦点。
提高“起征点”有违公平
长期关注个税改革的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表示,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渠道,“高收入者多缴、低收入者少缴或不缴”才能体现纳税公平。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后,工薪收入高的群体缴税额度降低更多,确实有违公平。
有业内人士测算,当前每月工资5000元的员工每月缴纳个税45元;月收入2万元的缴纳个税3120元。当“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后,前者不用缴个税,减少了45元的个税;后者个税缴纳额变成2745元,减少个税额度达375元。
因此,提高个税“起征点”后,尽管中低收入群体可以少缴税,但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收入越高的群体少缴的税额也越多,这在收入分配调节上会起到反作用。
“设立个税‘起征点’,目的在于使纳税人的生活工作费用等基本日常开支免于征税,个税改革重点要体现出纳税人基本支出的差异性。”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说。
个税改革的方向将令哪些群体受益?
楼继伟表示,目前个税改革方案已提交国务院。按照全国人大立法的规划和国务院的要求,今年将把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不少业内专家表示,尽管个税改革方案尚未公布,但适当归并征税所得分类、完善规范税前扣除两方面将成为改革重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学诞表示,归并征税所得分类,是将现行11项分类所得进行适当归并,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等经常性劳动所得归并确定为综合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资本性所得仍作为分类所得。
“完善规范税前扣除,是要逐步建立‘基本扣除+专项扣除’的税前扣除制度。”张学诞说,当前3500元“起征点”就是指工薪所得基本扣除额,再适当增加教育、医疗等方面费用的专项扣除额,使专项扣除兼顾个人及其家庭的个性化支出因素。
朱青表示,适当归并所得分类可以反映纳税人真实纳税能力,简化税率平衡税负。他说:“改革后,综合所得收入相同的纳税人,有孩子要抚养的比没孩子的就可以少缴税,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改革全面落地还需迈过几道坎?
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对于营业税等从价征税的流转税,以个税为代表的所得税,由于需要掌握纳税人详细收入、开支等涉税信息,才能准确核算纳税所得,避免偷税漏税,这对税收征管能力要求更高。
有基层税务工作者介绍,当前个税成为“工薪税”的原因,是对房租、财产转让等资本性收入所得难以准确核算,导致一些企业负责人开宝马、住别墅,吃喝住行所有开支都纳入企业成本,个税“零纳税”等情况。
不少受访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表示,个税改革要改变“工薪税”现状,规范公平纳税秩序,除明确扣除范围标准、综合收入税率等顶层设计外,在具体落实中还需迈过如下三道坎:
涉税信息共享。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表示,当前纳税人收入、家庭、开支等社会信息分散在银行、公安、房产、民政等部门,只有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涉税信息联网,才能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为个税改革全面落实打好基础。
征管能力提升。个税改革落地后,大量抚养小孩、首套房利息等可在税前扣除的支出真实性需要核查,居民房屋出租、转让等信息需要全面掌握,这些对税务部门数据分析、调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才能压缩偷税漏税空间。
配套制度完善。全国人大代表金硕仁等代表委员认为,推进个税改革还需要个人税号普及、涉税信息绑定、诚信体系约束等配套政策健全完善,提高弄虚造假、偷税漏税违法违规成本。
(据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