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两会,落实带薪休假和能否增加假期,又成为受到国人关注的话题。部分代表提出了延长春节、恢复“五一”7天长假等建议。旅游企业的信息也显示,今年五一旅游市场已经全面启动,“拼假”又成为关键词,预计60%的旅游者只能通过拼假实现旅游计划。有分析认为,如果从3天小长假变成7天长假,旅游规模预计将增加4倍以上。
(据3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延长春节、恢复“五一”7天长假等建议,几乎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提出,理由也差不多,都是认为春节放假时间太短,增加“黄金周”可以刺激经济等。前几年才取消“五一黄金周”,理由是集中式放假弊端太多,诸如景区拥挤、交通压力大、破坏环境等问题,难道这些弊端都解决了吗?如果尚未解决的话,就贸然恢复“五一黄金周”,岂不是要重蹈覆辙。
就拿现在的“十一黄金周”来讲,每年都是旅游经济高增长期,民众集体放假出游,全国各地景区爆满,相关产业链也不堪重负,接待压力非常大。虽然旅游行业赚到了钱,但民众的旅游体验感却很差,服务质量下降、看风景变成看人头、吃住行玩都在涨价,花了比平时更多的钱,却没有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令人感到身心俱疲。
而且“黄金周”是集中式消费,短短7天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占到全年的八分之一左右,看似效果不错,却在挤压平日消费,过了“黄金周”就要面临一段时间的消费低谷。由于“黄金周”旅游产业链的接待能力都达到极限,往往经营者就会投入更多资源,应付来年的“黄金周”,这就会造成平时资源利用率低。可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话,其结果还跟以前一样,这样的话,倒不如想办法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地,由旅游经济过渡到休闲经济,让民众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度过假期。
大多数人都希望假期更长些,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增加假期这种事,涉及全国民众的利益,又关系社会经济、民生福利等各方面,应当慎重评估利弊。任何政策的落实,都应该做到即迎合民意,又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社会影响。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