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美好睡眠,放飞梦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成为影响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严重障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专家提醒,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获得优质睡眠的重要条件,身心健康才能“放飞梦想”。
“睡不好的人”越来越年轻
“过去失眠科门诊的主要人群是退休老人,现在中青年人明显增多。”上海市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许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情绪紧张、抑郁焦虑成为中青年人发生睡眠问题的主要诱因,多见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或嗜睡等。
今年38岁的王女士由一名普通职员晋升为主管,随着业务担子越来越重,不停加班,她开始彻夜难眠。失眠4个月后,她吃起了安眠药,药量逐渐加大,不料又出现白天想睡、晚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心烦意乱完全无法工作。
湖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李莉对王女士进行心理测评和辅导,配合中药敷贴及抗焦虑药物治疗后,王女士失眠状况大大改善。李莉介绍,失眠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病正困扰越来越多的人,其中焦虑性失眠占70%以上。
“我也知道这种状况不好,但是戒除不了。”一位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的马先生平时工作繁重,很少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所以到了晚上反而“舍不得”入睡,即便躺在床上也要拿着手机刷上好久,久而久之陷入失眠状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彭渺表示:“睡眠障碍已成为高压力、亚健康的中青年群体中最常见现象。一些睡眠障碍在初始状态被长期忽视,就容易从健康隐患转化为疾病。”
晚上11时,你睡了吗?
多位专家表示,晚上11时到凌晨2时至3时,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于睿说:“有条件的话,一般晚上10时30分就应该上床睡觉了,特别是凌晨1时至3时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
于睿还建议养成午睡的习惯:“我们中医讲究睡‘子午觉’,中午11时到下午1时期间抽时间小睡一会儿,哪怕就算10分钟的闭目养神,效果也很好。”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王涛教授介绍,对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最有帮助的深度睡眠,一般仅占睡眠时长的10%到20%。睡眠质量有很强的个性化,医学上的判断标准只有简单两条:本人对睡眠时长、质量是否满意?白天是否感觉精力充沛、情绪平稳?只要这两条达标,就说明睡眠质量有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晚上11时就入睡的人并不多,不少都市白领夜生活丰富多彩,睡眠时间较晚,学龄期儿童睡眠不足的现象更值得忧虑。专家建议,学龄期儿童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但上海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影响记忆力。
在家长微信群中,不少父母对孩子晚上做课内兼课外功课导致晚睡、早上叫也叫不醒倍感忧心。一到了寒暑假期,深夜看电视、打游戏,捧着手机不放的孩子更比比皆是。“梦游是儿童常见病,而睡眠不足、作息时间不规律,也是诱发因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于欢告诉记者。
优质睡眠,从调整生活习惯做起
针对失眠、打鼾、梦游等睡眠问题,医疗机构纷纷由中医、心理、精神、神经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设立针对性的专科门诊,采用药物甚至手术治疗的方法加以干预。然而,专家表示,治疗睡眠问题,大都还是要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
彭渺告诉记者:许多症状较轻的睡眠问题属于心理情绪范畴,不应该过早、过度服用安眠镇静类药物,避免形成药物依赖。
许良主任医师表示:“不适当的药物治疗,容易产生神经或内分泌紊乱。其实治疗睡眠问题,重要的是审因辨证施治,要养成有规律的作息节奏,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等。”
“相当多的梦游患儿在青春期来临前后会自动痊愈。”于欢告诉记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各种促发因素,开展行为治疗如按时就寝、上床前避免剧烈体力脑力劳动等,进行环境干预,例如避免声光刺激等。”
医生提醒,良好的睡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江帆教授指出,睡前看电视使儿童的自主兴奋性增高,同时电视屏幕发生的蓝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改变昼夜节律和觉醒,进而影响儿童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导致儿童就寝时间延迟、入睡潜伏期延长、夜间睡眠时间缩短。根据相关指南,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看电视,而2岁以上儿童看电视时间应该控制在2小时以内。
(新华社上海3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