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我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贫困群众脱贫工程,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大批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谱写了消除贫困、共享发展的辉煌篇章。
上篇:“四位一体”模式,让9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过去5年,我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6亿多元,安排项目726个,累计脱贫9.14万人。
过去5年,我市对9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过去5年,我市搬迁了深山区8个村、321户、1202人;1.18万贫困劳动力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产业增收项目通过滚动发展,辐射带动2.3万户、8.05万人增收。
5年实现9万多人脱贫,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成绩的取得缘于“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
模式一:整村推进扶贫。5年来,我市以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到农家和农户增收致富“六到一增”工程为主体,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对9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新修硬化村内道路286公里,新打机井295眼,解决了8.4万人行路难、2.35万人饮水难、2.2万人就医难问题,实现1.48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积极开展创建整村推进示范村活动,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打造宜居、富裕、美丽、幸福的新农村。博爱县坞庄、沁阳市景明、武陟县亢杨、孟州市南临泉等10个村被评为全省整村推进示范村。武陟县谢旗营镇亢杨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以来,统筹整合各类资金785.6万元,加大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该村紧密结合苗木种植的传统优势和谢旗营镇打造豫北最大苗木基地的发展思路,依靠扶贫科技项目,推进苗木种植,扶持20户贫困户当示范,带动该村200多户种植苗木800多亩。去年,该村苗木总产值达到1.1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跻身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之列。
模式二:转移就业扶贫。5年来,我市围绕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二期工程,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六路并进”,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工作。“雨露计划”加大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力度,全市共建设10个扶贫培训基地,培训贫困农民1.2万人,转移就业率90%以上,培训贫困村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160余人,贫困乡村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总收入的60%以上,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孟州市赵和镇南临泉村,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培训”和聘请大专院校专家对群众进行培训,先后培训300人次,增强了群众的致富本领。该村形成种植和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175万元,去年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成为河南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博爱县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累计带动该县2000个贫困农户从事特色果蔬种植业,建成生产基地1.2万亩,安置贫困村青壮劳力1000余人就业。
模式三:实施产业扶贫。在实施一村一品方面,我市有83个贫困村发展了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等增收产业,并在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区域培育支柱产业,已形成如博爱县寨豁乡大樱桃、金城乡长毛兔、武陟县谢旗营镇苗木、中站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小杂果、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薄皮核桃和晚秋黄梨、孟州市槐树乡油用牡丹等规模经营。博爱县依托科技扶贫和到户增收项目发展特色农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0多万元,建成科技扶贫示范小区4个,实施到户增收项目9个,带动贫困户1400余户、5600余人从事高效种养、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在实施精准扶贫方面,我市投入产业增收资金2868万元,实施科技扶贫、到户增收、小额信贷贴息、产业化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项目95个,扶持各类产业25个,带动125个贫困村、2.3万户、8.05万人增收。我市还大力推进“三山一滩”脱贫工程,以整村推进提升改造为重点,去年在对39个贫困村实行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五化”的基础上,努力培育修武县西村乡艾曲村、博爱县孝敬镇西内都村、沁阳市紫陵镇后庄村等17个整村推进典型。在实施旅游扶贫方面,我市积极引导扶持景区周围的贫困村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家庭旅社、餐馆、超市已达430家,直接经济效益3860万元。修武县岸上乡古洞窑、一斗水,西村乡裴嫁妆、后河、双庙,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杨庄河,中站区许河、赵庄等村的贫困群众都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博爱县寨豁乡方山村、青天河村开办家庭旅馆35家,从业人员达300余人,户年均收入5万元左右。在发展农民合作社方面,我市贫困村已发展各类合作社80余家,帮助群众购买良种、化肥等农用物资,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产品销售,在市场和农户之间搭建了桥梁,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模式四:实施社会扶贫。我市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根据中组部和省市委的安排,已对188个贫困村全部派驻了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其中省直帮扶单位2个,市直单位59个,工作队队员533名。各帮扶工作队进村后,及时开展入户调查,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理清发展思路,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手册,制订帮扶计划,积极协调资金和项目,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焦作军分区积极开展支援“三山一滩”扶贫开发行动,10个团以上单位分别帮扶1个贫困村。市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实施“百企帮百村、村企共建”扶贫工程,有80多家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市邮政局连续数年开展“爱心包裹”献爱心公益活动,为3000余名贫困学生捐赠了学习用品。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我市各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共对贫困乡村投入帮扶资金、物资等折款1.2亿元,为加快改变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下篇:合力攻坚,彻底消除贫困
去年11月,中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
我市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按照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到2017年,我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现有标准下的7.47万贫困群众脱贫,18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让全市人民共享小康幸福生活。
如何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强力抓好五个重点。
强化工作落实。实行分级负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抓规划、抓部署、抓检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每个贫困村都制订具体行动方案,定时间、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确保按进度、高质量完成任务。要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
实施精准扶贫。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在景区周边,鼓励群众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兴办家庭宾馆、餐馆、超市等第三产业;在山区、岭区,鼓励群众发展林、果、油、药等特色产业并建立基地;在沿黄滩区,鼓励群众发展“四大怀药”、水产养殖、畜牧业等,建设标准化种养小区;在平原农区,鼓励群众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使产业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积极鼓励企业在贫困乡村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带动贫困村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贫困村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整村推进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整合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力推进“三山一滩”脱贫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源向山区和滩区聚集,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逐步将山区和滩区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村和综合措施扶贫到户示范村,实现脱贫致富。
增强发展能力。目前,我市7.47万贫困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到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到10%,这部分贫困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或做重体力活,收入较低。因此要以贫困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重点,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雨露计划”,让学员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切实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与用工企业联手,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培训方向。在输出人员集中地成立服务中心,切实搞好跟踪服务,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形成工作合力。我市已向所有贫困村特别是山区和革命老区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实现帮扶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和项目,使贫困人口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完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调整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加大精准扶贫的资金占比。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搭建平台,让社会上有爱心、有能力、有意愿扶贫的组织、个人,投身到扶贫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
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力争到2017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