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生发。可以说,一个“生”字概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因为,所有的养生就是要达到一个“生生不息”的状态。那么,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到底该如何养“生”呢?
“养生关键就是要养护阳气的‘生发’。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养生更是如此,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在市中医院脑病科,听说记者要了解春天和养生的关系,该科主任李凌云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养生的真谛。
春天是阳气初生之季,属少阳之气。少,也是小的意思,意味着春天的阳气微微初生,不像夏季那么隆盛,需要精心养护。因此,从春开始到夏初,在自然界少阳之气生发的时候,要顺应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这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可有效延缓衰老。
春季该如何养护阳气呢?“春季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这时候,气候多变,温差很大,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寒,伤及阳气。所以,人们有‘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谚语。另外,古人也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体的头部及上半身不仅属阳,而且有多条阳经循行,导致上半身的阳气较为旺盛,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强;下半身属阴,有多条阴经循行,下半身的阳气较之上半身来说较为薄弱,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弱。所以下半身尤其是人的双腿双脚要特别注意保暖,以保护阳气。即使气温上升时,也不要过早减少裤子和袜子,要经常用温水泡脚,以升阳气。”李凌云说。
在饮食调养方面,李凌云指出,春季适合吃一些辛甘发散的食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进行配方选膳。另外,春季养生要不贪欲,要注意固护肾气,保养肾精;要动起来,不要贪图安逸;要注意制怒,控制好情绪,做到养肝护肝。
春季养生是基础,做好了健康一整年,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