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是××的家长吗?我们是××培训学校,我校聘请的全是名校有经验的老师,专门针对小升初和各类偏科的孩子进行专业辅导……”近日,市民成女士致电本报,称连日来接到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向其推介各种特色培训班。
令成女士感到担忧的是,电话里这些推销人员不仅可以准确说出孩子的名字和学校班级,而且从早到晚几乎不顾时间,这让成女士既生气又担心。这些培训机构是通过何种渠道知道学生个人信息的?作为孩子的家长,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呢?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现象:信息泄露十分严重
张先生是一名7岁孩子的父亲。他告诉记者,自己给孩子报有三个培训班,但是在此之外,还频频接到一些教育机构和培训班的电话,想要张先生的孩子到他们那里参加辅导和培训。
张先生无奈地说:“打电话推销是培训学校营销的一种方法,我们并不反对。可对方对我们的信息如此了解,未免会让我们感到害怕,而且隔三岔五就能接到类似的电话,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休息。”
记者通过走访市实验幼儿园、学生路小学的部分家长得知,这种现象存在确实严重,不少家长在谈到此类话题时,对培训机构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深恶痛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说:“开学这几天里,接到几家培训学校的电话,他们直呼孩子的名字。当时,我就吓了一跳。”
“孩子们和家长的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是学校还是通信公司?若能找到源头就好了。”“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引起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毕竟,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家长们纷纷说道。
调查:信息来源途径广泛
随后,记者根据家长们所反映的情况,对我市部分教育机构进行了走访。
记者到位于解放路上的一所教育培训机构,以想要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名义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当问及个人信息来源的问题时,该工作人员说,一般来说,生源信息会由大数据分析、信息置换、活动收集等手段获得。当记者问及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获取信息资源时,工作人员避而不答。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看似正常的信息填写,都有可能泄露自己的家庭信息。比如,在游乐场、电影院办卡,参与各种活动时,个人的相关信息已经在不经意间就泄露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处理学生信息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些营销电话是直接询问,是否是某学生的家长,然后介绍机构名称以及课程信息,是不是对这类教育辅导有兴趣等。同时,也有很多营销电话并不直接透露机构名称,而是借做调查之名套取学生的个人信息。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措施: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提醒说:“平时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对陌生电话保持警觉。如果是培训机构来电,家长又恰好有这方面的需求时,可先了解资质而不急于吐露信息。如果不需要,可果断否定或挂掉电话。”
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张付领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在《刑法修正案》中就已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法律虽然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很难落实。大家的信息被泄露后,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苦于时间太长,得到的回报不多,都放弃了。张院长建议广大市民要增强法律意识,不能让不法分子钻空子,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保障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