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单册新书平均定价为55.15元,这意味着中国图书已进入“半百时代”。“洛阳纸贵”对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开销。买书者越来越少,人均图书占有量呈下降趋势,在当下已成不争的事实。很多读者认为书价虚高,而出版社要考虑作者版税、编辑工费、印刷等成本,再加上电商的冲击,如果定价不高,几乎无利可图。在读书与代价之间,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观点1+1】
@三七锦:莎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所以,真正爱书的人是不会在书与代价之间徘徊的。
@胜平王大头:其实,抱怨书价进入“半百时代”的人大多还是浮躁心态在作怪。“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并非一句口号,如果我们嗜书如命,够能心无旁骛地读书,接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书价就不是大问题。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何必用“半百”的代价自寻烦恼呢?
@芳心云天:如果把书籍当成“意中人”的话,读书就像与“意中人”谈恋爱,恋爱中的我们是不会为追求爱而计较成本的。
@阿七若丹: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要我们真心喜欢,自然会觉得物有所值。读书与代价之间的平衡点,完全取决于“爱”的浓度。
@樊耀文微博:书价已经“洛阳纸贵”是不争的事实,但这阻挡不住好书对我们的诱惑。即使书价高,我们也会选择性地购书,因为好书是精神财富,就像谈恋爱一样,姑娘好,彩礼自然就高。书不在于多和贵,问题的关键是买好书,买能让自己终身受益的好书。
@清秀小丹:总体来说,书价太贵是很多人不愿主动买书的主要原因。当前,书的成本确实是水涨船高,但书商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开发周边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如果一味地提高书价,只会把普通人阻挡在书店墙外,把更多读者推到电子书的阵营。所以,提高书价并不能实现供需双方的双赢。
@老夫醉过知酒浓: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出版商,他说书的定价除了成本费用外,还要考虑电商冲击以及盗版书的影响。此外,他们故意抬高书价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作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提供讨价还价的空间,以此平衡各方的利益。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在读书人越来越少、网络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单纯提高书价会不会让图书业进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菏泽新志:当电子书大行其道的时候,实体书店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比如实行“书+x”的增值服务形式等,否则只能静待关门了。
【下期话题】
趣谈愚人节
临近愚人节,微信群里流行一段话:“我先提前提个醒,谁要是敢在4月1号愚人节那天骗我,我就在4月5号清明节把他埋了!”这话虽然是玩笑,却透露出网友对愚人节遭遇捉弄的无奈。有人认为,并非所有的玩笑都能雅俗共赏,人的脾气秉性各异,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得起捉弄,愚人节还是要讲文明;还有人认为,年轻人赶潮流、追求时尚并无过错,况且他们并非带着恶意去捉弄人,在愚人节给朋友开个玩笑并不过分。对此东西方文化差异,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