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科技创新助力圣昊铝业“破茧化蝶”
图片新闻
“路怒症”或与弓形虫感染有关
李新:打造本土化的技术服务平台
让创新成果与个人收益挂钩
美国疫苗事件催生严格监管
康星生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成市场新宠
风险投资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创新成果与个人收益挂钩

作者:□薛伟堂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高频词,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词。着力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有一个问题亟须解决:创新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不少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中,科研与营销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一方面,科研与市场结合并不紧密,科研人员并不能敏锐地感知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科研人员来说,产品研发出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产品卖得怎么样,那是营销部门的事,与科研人员个人利益并不密切。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创造热情并未充分调动起来。

  我们常说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待遇留人上,给予科研人才优厚薪酬和福利是必须的,但如何在保证待遇的前提下,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让创新成果与个人收益挂钩,真正让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这是应该好好思谋的。

  洛阳的中信重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做法或可借鉴。在科研课题立项上,建立课题“招投标”制度;在激励措施上,建立成果“循环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带来的效益挂钩,从而激发科研人员持久的创新活力。自2013年以来,中信重工新产品的贡献率连年超过70%,有力推动了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跨越。特别是2015年,中信重工一家企业同时获得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成为洛阳市企业中的大赢家。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等多方面联动发力,但从内在驱动力和长效机制方面来说,其根本是要让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与其创新成果进行“绑定”,形成利益共同体。有专家建议,要研究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措施,形成相关实施意见,建立创新成果利益合理分享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的氛围,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通道,让各类创新人才都能一显身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