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李新爽)昨日下午,我市召开了2016年全市中医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医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二五”时期及去年我市中医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形势,并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医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确定了我市中医事业“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部署了今年我市中医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到“十三五”末,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构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内具活力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院巩固“三甲”成果,新区医院全面投入使用;县级公立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甲”医院标准,发挥基层指导科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作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并建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的中医服务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建成一批全国、全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培育1~2名省级名中医,10~15名市级名中医;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专科;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在养生、养老、健康管理、护理、康复、健康旅游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打造并形成一批体现焦作中医药文化、怀药文化、中医养生保健文化特色的示范区、示范点、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等品牌。继续保持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中医事业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建成在全省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中医药强市。
会议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推进医改的攻坚之年,也为中医药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设健康焦作的重大意义,把中医药工作融入卫生计生工作大局,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落实。要正视当前我市中医工作面临的人才短缺、重点专科少、龙头医院少、中医保健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做中医发展的促进者。
会议强调,中药医事业发展要主动融入大卫生、大医改,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地方中医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探讨建立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机制、医改支持中医发展的联席会议机制等,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推进中医事业发展;要继续抓好创建全国中医药先进市县、先进单位工作,以创建工作为抓手,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积极谋划,持续抓好中医项目建设,完善中医硬件设施建设,推进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要加大对外开放交流力度,着力开展以创建优质医疗机构、创建优质学科、打造优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三优”工程;要继续抓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新闻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保障多层次、多手段服务供给,提供多元化服务。与“十一五”末相比,我市公立中医医院编制床位由953张增加到2242张,平均开放床位由946张增加到1421张;职工总数由1487人增加到1985人;卫生技术人员由1219人增加到1564人;医院业务收入由9652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5567万元,中医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45.8%和27.5%,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收益,取得了医改利民惠民效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有9个县市区先后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成率达到90%。通过创建,共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对6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0多家村卫生室进行设备装备和资金扶持,80%的单位建成了中医综合服务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我市的基层中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项目建设上,“十二五”期间,共争取1个市级中医院和3个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累计争取项目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2013年,我市被列为全国“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试点市”,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建成了焦作市治未病中心。我市6个县均被列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市”,共争取300多万元用于普查工作。“十二五”期间,共争取重点专科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经费1100余万元。此外,我市还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以项目和试点推动我市中医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