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焦作网谈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该不该为孩子选“双语幼儿园”
我市O型血液告急
中医惠民新举措 为怀川群众带来福音
网眼拍客
敷设管道路面已铺平 本报报道获市民称赞
网友齐聚温县 体验山药种植
你照看我家14年 我家养你一辈子
捅破“天价学区房”神话只是起点
对“私车公养”要抓早抓细
“剑指”还原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你照看我家14年 我家养你一辈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诸秀珍一生结过3次婚,但缺少家庭的温暖。54年前,孤苦无依的她与郑州的徐洪山一家结了缘,作为保姆,14年间帮助徐家带大了4个孩子。此后,无儿无女的诸秀珍就成了徐洪山一家的亲人。40多年来,徐洪山一家两代人对诸秀珍呵护备至,不离不弃,如今她105岁了。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庐人境: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收获一个安详的晚年。不必说善恶终有报,要知道,诸秀珍当年尽职尽责地做好保姆工作并不是为了晚年能有人照顾,而徐家人最初也不会想到要对保姆不离不弃。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是一群好人的故事,却温暖了众多读者的心。

  @雨中漫步2A: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这样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像徐洪山一家那样心存善良,心存感激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暖暖的正能量。

  @三七锦:懂得感恩的人是具备美德的人。徐洪山一家两代人对保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

  @阿七若丹:看到过许多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报道,和这件事一对比,不能不让人反思。假如世上的人都能够在该付出时倾心付出、该回报时用心回报,这个世界才堪称完美。

  @胜平王大头: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感叹人情淡薄、诚信缺失,但诸秀珍和徐家两代人用爱心演绎的真情故事,在社会上树起了道德风尚的标杆。

  @风开季节:这样的真情故事震撼人心。一边是悉心照顾,一边是知恩图报,诸秀珍和徐家两代人都尽了自己的能力。试想,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如此,世界该多么美好。

  @唉妮儿: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种跨越血缘关系的真情,令人感到无比温暖,令人更加热爱生活。

  @王者微小: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你关爱他人,他人也会回报你更真挚的爱。爱满人间不是传说,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龙腾四海112:人是感情动物,感情是相处出来的,而相处之道最为重要的就是真情付出。唯有付出真情的关系,才能跨越血缘,历久弥香!

  @深海林森:施恩、知恩、报恩,本是人类朴素的情怀,既是人品的象征,也是社会和谐的支撑。当然,恩将仇报的事情也是有的,这种真情故事只能发生在好人与好人之间。

  @老夫醉过知酒浓:诸秀珍和徐家两代人之间的真情故事说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中华美德后继有人。

  【下期话题】

  活到老 学到老

  今年60岁的朱进东教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在54岁那年,他以考生身份参加博士招录,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如今依然博士在读。对于朱进东教授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事,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 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