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8时许,笔者来到焦作供电公司郊区客户服务分中心王封供电所采访。
8时30分,该所所长冯峰开会布置了当天的工作。会后,笔者决定跟着该所工作人员刘小连、许五平、连海军进山巡视10千伏水库线。
10分钟后,他们三人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开始把望远镜、脚扣、安全带、令克棒、绝缘手套等工器具往车上放。笔者疑惑地问:“不是去巡线吗?怎么要带这么多东西?”“进一趟山不容易,有些工作一并就干了,所以这些东西必须带着。”刘小连回答道。
据了解,10千伏水库线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长32千米,线路走径全部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平均海拔470米。由于年代久远,线路严重老化,再加上线路周边群众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大,遇上恶劣天气,线路更是不堪重负。为此,2012年,该公司投资500余万元对这条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地提升了供电可靠性。
汽车沿着山间公路蜿蜒前行,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再加上一个又一个急转弯,让人心惊胆战。“停车、停车。”忽然,许五平连声喊道。汽车停在了10千伏水库线司掌支8号杆跟前。原来,许五平看见杆顶上有一个尚未完全成型的鸟窝。随后,连海军熟练地爬到杆上,用令克棒将鸟窝捣了下来。
接着,他们把工器具分开携带,让司机师傅把车开到距离这里六七公里的10千伏水库线67号杆等候,那里是他们今天巡视的终点。
走了20多分钟后,笔者累得气喘吁吁,身上的摄影器材也变得越来越重。“这路实在太难走了。”笔者说。“我们每个月的线路巡视是雷打不动的,加把劲,翻过这个山头就可以歇一会儿了。”刘小连为笔者鼓气加油。一个半小时后,大家到达了一个山村。这个村子的村民大部分已经移居山下,只有很少的村民留在村里生活。他们三人领着笔者来到赵大娘家。赵大娘今年79岁,一直和智障的孙子艰难度日。于是,他们每次来到这里,都要帮助赵大娘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他们的到来让赵大娘格外高兴,又是端水又是让座。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的场景,俨然如自家人一般亲密无间。
简单的歇脚之后,已临近中午时分,谢绝了赵大娘的挽留,大家开始继续巡线。前行一段距离后,山林变得更加茂密,荆棘丛生,根本找不到路,他们三人便用令克棒拨开荆棘,又帮笔者背起了摄影包。尽管如此,笔者的双脚仍像灌了铅似的沉重。
14时10分,大家终于来到了10千伏水库线67号杆。这一路上,他们清除了三个鸟窝,发现了一处瓷瓶松动倾斜的隐患。他们三人拿出随身带的馒头、水和榨菜分给笔者,然后开始吃午饭。“我们长年和山里的群众打交道,要说到谁家都能吃上饭,但是吃了心里不踏实。”许五平感慨地说。
村民许白蛋看见连海军他们后,一路小跑着来到跟前说:“俺家有一个插座老是接触不良,你们帮俺看看。”连海军站起来一边拍拍屁股上的土一边说:“我吃好了,你们慢慢吃,我过去看看。”
工作结束后,笔者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小连风趣地说:“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有助于减肥和健身。”
长年以来,他们信守着自己心中那分不变的承诺,心中装着光明和群众,用自己的艰辛换来万家灯火明。面对他们,一种说不出的崇敬之情在笔者心中悄然升起。
本报通讯员 乔 桥 李晓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