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记者在我市农村采访时看到,以浇水、化除、追肥为主的春季麦田管理正在火热进行,目前已浇水239.6万亩,化除189.1万亩,开展病虫害防治173.5万亩,追肥148.2万亩。
进入春季以来,市农业部门抢抓时节,积极行动,立足早管促早发,四策并举,认真落实以浇水、化除、追肥为主的春季麦田管理措施,全市小麦整体苗情形势转化较好。据返青苗情调查情况看,全市一、二类苗256.9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4.8%,比冬前增加3.1%。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麦田管理尤为重要。”市农业局副局长石家富说。为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搭好今年夏粮丰收的架子,我市农业系统共组织444名农技人员分包1730个行政村,开展科技增粮行动。他们深入乡村一线,通过现场讲解、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春季麦田管理工作。我市还专门抽调农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4个专家督导组,重点对春季麦田管理关键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导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小麦苗情、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并督导各县市区搞好技术服务,落实好关键措施。为加强示范带动,我市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高产创建等项目,在示范区免费为科技示范户和农户发放除草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等物资,示范开展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示范带动。目前,全市2600多个科技示范户和高产创建示范田已经普遍开展了麦田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为组织动员全市农民投身于春季田间管理当中,我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进行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宣传,各县市区共制作电视节目10余期,发放技术资料11万份,发送春管短信1.4万条。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眼下我市小麦正处于拔节期,虽然整体长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万泉说:“主要有四个隐忧:由于冬前持续低温寡照,部分麦田群体不足;随着气温回升,部分麦田病虫害将会加重;春季天气条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防灾减灾任务重;根据植保部门病虫监测结果,结合病虫历史资料和气候条件预测,我市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呈偏重发生趋势。他呼吁各地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加强小麦苗情和病虫情监测,重点落实好“一喷三防”等管理措施,以确保今年我市小麦再获丰收。
针对今年气候特点和拔节期苗情,市农业专家开出如下管理良方。
及时追肥浇水。对于旱地麦田,趁墒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保冬前分蘖成穗。对墒情不足的麦田,要及时浇水,浇足浇透,不但能促进小麦正常生长,又能预防晚霜冻害。对于群体不足的麦田,要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以提高成穗率,促进幼穗发育,增加穗粒数。对于个别越冬期受冻麦田,应结合浇水每亩再追施尿素,促分蘖成穗。
综合防治病虫害。中后期重点做好吸浆虫、穗蚜、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工作,选准对路药剂,做到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对小麦赤霉病应提前做好预案,及时喷药防治。
预防晚霜冻害。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4月中旬和下旬有2次明显降温过程,降水偏少,出现“倒春寒”与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大,对小麦孕穗期生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低温来临前及时浇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晚霜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就要及时采取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叶面喷肥防早衰。结合“一喷三防”,在防治病虫的同时,普遍开展叶面喷肥,特别是对三类麦田要通过喷施叶面肥,预防后期脱肥早衰,延长灌浆时间,稳定小麦粒重。
适时浇好灌浆水。对抽穗以后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小麦浇灌浆水以扬花后10~12天为宜。浇灌浆水时应选择无风天气和掌握水量,浇后不使地面积水,切忌大水漫灌,防止因浇水不当引起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