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升生态功能,使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海拔500~800米的浅山区(面积50万亩),目前处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期,灌木林是林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种类较为丰富,已具备基本的生态功能。重点是针对不同灌木林的特点,通过封山育林辅以人工造林、灌木林改造形成乔灌木合理搭配的森林生态系统。海拔500米以下的前山区(60万亩),历史上由于采矿、割灌等人为活动,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地类主要由采矿废弃地、稀疏灌木林组成,林业生态功能丧失殆尽,严重影响全市的生态大环境和景观,是生态治理的最重要区域。重点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管控各种开发活动,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太行山绿化、小流域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改变目前生态功能低下、生态恶化的局面,形成与城市环境改善、休闲旅游建设相匹配的森林资源,打造山清水秀、功能完善的生态屏障。
推进黄河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生态体系建设。黄河流经我市98公里,区域面积78万亩,由南向北依次划分湿地保护带、产业基地带和堤岸防护林带三个生态治理区域。黄河湿地保护带,除孟州黄河湿地一部分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余38万亩还未划建自然保护区,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2014年重点着手筹建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滩区产业基地带,重点建设防风固沙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农林间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升级。黄河堤岸防护林带,重点是在黄河堤岸两侧各营造100米宽的堤岸防护林,形成长98公里、宽5公里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带。2014年重点完成退耕还林荒地配套造林、特色经济林等1.1万亩。
南水北调总干渠在我市境内全长75公里,其中农村段66.2公里,两侧规划建设各100米宽,具有景观效果的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和林果园区产业带,努力将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建成集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旅游观光和农民致富增收“六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带,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推进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生态体系建设。我市通过对全市道路的全面绿化美化,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5%以上,整体上实现道路林网化,形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
我市有大沙河、丹河、蟒河3条中型河流和蒋沟、济河、大狮涝河等14条小型河流,白墙水库、青天河水库、逍遥水库等26座中小型水库。河渠林网的建设以河渠两岸和水库周围水系森林为重点,实施具有防护、景观、旅游等多功能的精品水系森林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市的滨河、环库生态景观带。焦作市城区的水系林网建设围绕“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东西湿地保环境、六湖两库塑美景”,倾力打造集景观观赏、休闲娱乐、防洪排涝于一体的优美的滨水绿色廊道,形成特色鲜明、景色优美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带。
农田林网建设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开路、统一标准、统一拍卖”的工作机制,统筹考虑沟、河、路、渠,综合治理风、沙、旱、涝,优化树种结构,乔灌结合,实现农田林网标准化。
推进中心城区绿化、县城绿化、村镇绿化、景区景点绿化等多点生态体系建设。
我市将解放区、中站区、山阳区、马村区以及示范区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城中水系、滨河、绿地与道路生态景观带,在中心城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在城郊建设焦作城市环城森林公园体系,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改造升级现有公园绿地,规划新建公园绿地。遵循大小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大型综合市级公园、小型区级公园,新建玉龙山森林公园、西部万亩生态园、黄龙洞森林公园、白鹭湿地公园等。
六县市及城区加大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社区绿地等升级改造力度,完善道路、水系、园区等绿地体系,营造环城森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在全市1800多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通过营造环村(镇)林带、庭院植树、村镇小型公园建设,不断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实施生态旅游产业的系列化开发,加快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陈家沟、嘉应观等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及旅游通道沿途可视范围内景观提升,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
同时,14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30家重点企业共同打造的万亩义务植树基地,衡苑矿山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白鹭湿地公园、月山矿山公园,河南能源焦煤九里山矿、冯营矿、古汉山矿、演马庄矿亮马村采煤沉陷区,九里山、山后废弃采石场治理等成效初显。
打造南水北调“绿色长廊”是我市建设美丽焦作和生态宜居城的重大工程之一。自去年8月我市南水北调农村段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多措并举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加快了南水北调“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据悉,全市南水北调农村段绿化工程全长64.89公里,涉及沿线7个县区,总面积15563亩。其中,生态带6225.2亩,产业带9337.8亩,今年3月底前将完成70%以上。
如今,我市北部山区生态恢复建设、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景观带建设、林业生态网建设、游园绿地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我市从北部山区到南部滩区绿色总量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不久的将来,一轴“城外青山环抱、绿水绕城,城内绿地遍布、水面连片”的壮美画卷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我市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