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写中医方面的稿子时,经常听到中医说到“心火上炎”“脾土虚亏”“肾水不足”等专业术语,也知道这是中国传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方面的运用,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甚了解。昨日,记者到市中医院采访时,见到了心病科主任赵金岭,于是便利用闲暇之余,请他具体介绍一下中医学与五行学说方面的知识。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学说也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含义,并非仅指五种物质的本身,而是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运动变化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并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赵金岭简要地解释道。
“请你再具体讲讲,不是很好理解。”记者说。“具体说,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生’含有滋生、助长和促进的意义,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有制胜、制约和克服的意思,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对应的关系来说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从相生的关系来说,肾水可以滋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从而生生不息。从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即火克金。”赵金岭详细地介绍。
“那怎么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呢?”记者接着问。“举例子说,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的关系,有‘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肝阴不足的患者;‘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以补肾(水)阴虚,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的患者。而根据中医五行相克的规律,有‘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的患者;‘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还有‘佐金平木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的患者。”赵金岭对记者说。
看到记者似懂非懂的表情后,赵金岭笑着说:“这个看似容易,在临床治疗上却相当复杂,特别是遇到疑难杂症患者,如何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平衡脏腑之间的关系,需要反复揣摩、慎重辩证,才能合理用药。而这,恐怕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