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即使在西方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从中医学中寻找理论依据。昨日,在市中医院内四科,记者就发现了这样的案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现代中医称为消渴痹证。现在,西医学一直在寻求治疗该病的方法,但都没有什么重大突破。倒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方法和药方,在治疗这一疾病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一直从事消渴痹证研究的该科主任张春雷笑着说。
在内四科,记者见了很多消渴痹证的患者,他们普遍出现过四肢麻木、发冷、发热、烧灼、触电样等症状。张春雷感慨地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后者尤其常见。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占所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50%以上。所以,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治疗消渴痹证,能为很多患者解除病痛。”
“来住院之前,我经常感到四肢麻木,就像蚂蚁在里面爬一样。特别是到了晚上,脚尖更是疼得像针扎一样。”在该科病房内,一位患者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如是说。“这位患者属于气虚血瘀型消渴痹证,刚来时,除了他刚才说的症状外,还有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容易感冒、舌质淡暗等症状。治疗上我们主要为他补气活血、化瘀通痹,用的是补阳还五汤加减,里面有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中药。”张春雷说。“现在,我感觉比刚来时好多了,一些症状也明显减轻。”这位患者躺在病床上高兴地说。
从病房出来,张春雷接着介绍:“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消渴痹证还有阴虚血瘀型,主要症状是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在治疗上主要是滋阴活血、柔筋缓急,药方为芍药甘草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寒凝血瘀型,主要症状是肢体麻木、四末冷痛以及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等,在治疗上主要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药方为当归四逆汤加减。痰瘀阻络型,主要症状是肢体麻木不止、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等,在治疗上主要是化痰活血、宣痹通络,药方为指迷茯苓丸和活络效灵丹加减。另外还有肝肾亏虚型,主要症状是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以及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等,在治疗上主要是滋补肝肾、填髓充肉,药方为壮骨丸加减。”
随后,张春雷又带着记者来到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些木桶。他向记者介绍,对于消渴痹证,中医不仅有着辨证施治以及中药方面的优势,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熏洗、熏蒸,这种方法适合各个类型的消渴痹证患者,一般用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中药配成外洗药方,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每天为患者熏洗1~2次。另外,就是针灸疗法,依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基本理论,分型施治。总之,经过中医的综合治疗,很多患者肢体麻、凉、疼、痿等症状得到了改善,其他症状也都明显减轻。
最后,张春雷特别提醒,消渴痹证患者要加强足部护理,首先要每天进行足部检查,观察双足的皮肤颜色有没有改变以及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并仔细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和皮肤是否干燥等。其次,就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足部,并选择合适的鞋袜,保持足部清洁,预防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