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赵建才会见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郑载男一行
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
今日看点
省财政厅督导组莅焦
突出联动整治 打造美丽城区
青山绿城美怀川
市领导督导 城区市容秩序整治工作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绿城美怀川
本报记者 原文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10多年来,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我市在产业转型中实现华丽蜕变,从名不见经传的煤城变成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为全省乃至全国资源性城市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如今,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绿色发展的步伐依然没有放慢,一座“半城青山半城水”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在悄然崛起。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市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11年,我市作出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将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按“一核六极、一区两带、三网多点”进行总体布局,以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2012年,我市拉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序幕,一个万众一心、全民参与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宏大战役在怀川大地上打响;2014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0.92%,活立木蓄积量达503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77平方米;2015年,我市完成山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工程面积2.2万公顷,其中防护林体系建设面积1.5万公顷,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面积869.5公顷,飞播造林面积4346.5公顷……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都得力于市委、市政府“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山水园林之城,建设生态宜居焦作”的宏伟战略将全市上下凝聚在一起,全市人民携手踏上“唤醒心中一抹绿”的锵锵征程。

  2011年6月,我市提出建设林业生态网,旨在倾力打造北部山前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河道两岸景观绿化带、南太行生态景观带以及城区公园绿地、各类滨水公园、湿地带状公园等,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2012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在当年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全面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生态体系,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按照建设生态焦作、美丽焦作的指导思想,我市全面启动北部山区生态恢复建设、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景观带建设、林业生态网建设、游园绿地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

  2012年3月,我市在沿山涉矿的沁阳市、博爱县、修武县、中站区、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的北部山区,开展了取缔非法采矿和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整顿持证矿山企业、恢复北部山区生态环境的“两取缔一整顿一恢复”专项治理行动。2013年6月,我市又将孟州市、武陟县、温县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列入治理范围,要求各县市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责任落实”的工作方针,组织得力、整治到位,确保北部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去年5月底,我市持证非煤矿山企业由治理前的82家减少到38家,全部按照生产工序净化、加工场所棚化、道路场区硬化、周边环境绿化“四化”标准进行建设。其中,21家企业“四证”(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环评手续)齐全且“四化”建设已完成,具备生产条件,经所在县市区审查并登报公示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我市先后修编完成了《焦作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绿色生态焦作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3年行动规划(2012-2014年)》《焦作市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规划文件,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补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3.58亿元,并已投入资金2.8亿元,市财政投入配套资金1亿余元,通过实施一批游园、主题公园、经济林、高产田等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改善了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

  2013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认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论述,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明确提出了“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总思路。生态建设,就是我市十大建设之一。

  我市按照林业生态网络总体布局,实施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廊道绿化、原料林基地建设等林业工程,造林27万亩以上,基本做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景观化、农田林网化,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要求。

  这一鸿篇巨制倾注了决策者太多心血和汗水,更饱含着他们不变的民生情怀:让全市人民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甘甜、清洁的水;让子孙万代远离环境污染,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市委书记孙立坤在检查生态建设工作时,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说:“要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扎扎实实搞好生态建设,把焦作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林业生态网络是如何布局的?积极推进南太行山区生态体系建设,黄河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生态体系建设,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生态体系建设,中心城区绿化、县城绿化、村镇绿化、景区景点绿化等多点生态体系建设。

  推进南太行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南太行生态区分为浅山区、过渡带、深山区3个地理单元和8条进入景区的道路,区域内可利用面积100万亩。该区域主要是强力推进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在中心城区北部解放、山阳、中站三区打造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新增绿化面积6万亩,真正把北部山区建成集休闲、健身、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治理亮点。

  南太行山区面积170万亩,海拔200~1327米,涉及修武、博爱、沁阳三县市和解放、山阳、中站、马村四区。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区(面积60万亩)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生态群落结构合理,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是我市重要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重点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封山育林等工程,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升生态功能,使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海拔500~800米的浅山区(面积50万亩),目前处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期,灌木林是林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种类较为丰富,已具备基本的生态功能。重点是针对不同灌木林的特点,通过封山育林辅以人工造林、灌木林改造形成乔灌木合理搭配的森林生态系统。海拔500米以下的前山区(60万亩),历史上由于采矿、割灌等人为活动,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地类主要由采矿废弃地、稀疏灌木林组成,林业生态功能丧失殆尽,严重影响全市的生态大环境和景观,是生态治理的最重要区域。重点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管控各种开发活动,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太行山绿化、小流域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改变目前生态功能低下、生态恶化的局面,形成与城市环境改善、休闲旅游建设相匹配的森林资源,打造山清水秀、功能完善的生态屏障。

  推进黄河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生态体系建设。黄河流经我市98公里,区域面积78万亩,由南向北依次划分湿地保护带、产业基地带和堤岸防护林带三个生态治理区域。黄河湿地保护带,除孟州黄河湿地一部分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余38万亩还未划建自然保护区,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2014年重点着手筹建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滩区产业基地带,重点建设防风固沙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农林间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升级。黄河堤岸防护林带,重点是在黄河堤岸两侧各营造100米宽的堤岸防护林,形成长98公里、宽5公里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带。2014年重点完成退耕还林荒地配套造林、特色经济林等1.1万亩。

  南水北调总干渠在我市境内全长75公里,其中农村段66.2公里,两侧规划建设各100米宽,具有景观效果的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和林果园区产业带,努力将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建成集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旅游观光和农民致富增收“六位一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带,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推进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生态体系建设。我市通过对全市道路的全面绿化美化,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5%以上,整体上实现道路林网化,形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

  我市有大沙河、丹河、蟒河3条中型河流和蒋沟、济河、大狮涝河等14条小型河流,白墙水库、青天河水库、逍遥水库等26座中小型水库。河渠林网的建设以河渠两岸和水库周围水系森林为重点,实施具有防护、景观、旅游等多功能的精品水系森林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市的滨河、环库生态景观带。焦作市城区的水系林网建设围绕“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东西湿地保环境、六湖两库塑美景”,倾力打造集景观观赏、休闲娱乐、防洪排涝于一体的优美的滨水绿色廊道,形成特色鲜明、景色优美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带。

  农田林网建设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开路、统一标准、统一拍卖”的工作机制,统筹考虑沟、河、路、渠,综合治理风、沙、旱、涝,优化树种结构,乔灌结合,实现农田林网标准化。

  推进中心城区绿化、县城绿化、村镇绿化、景区景点绿化等多点生态体系建设。

  我市将解放区、中站区、山阳区、马村区以及示范区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城中水系、滨河、绿地与道路生态景观带,在中心城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在城郊建设焦作城市环城森林公园体系,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改造升级现有公园绿地,规划新建公园绿地。遵循大小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大型综合市级公园、小型区级公园,新建玉龙山森林公园、西部万亩生态园、黄龙洞森林公园、白鹭湿地公园等。

  六县市及城区加大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社区绿地等升级改造力度,完善道路、水系、园区等绿地体系,营造环城森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在全市1800多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通过营造环村(镇)林带、庭院植树、村镇小型公园建设,不断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实施生态旅游产业的系列化开发,加快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陈家沟、嘉应观等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及旅游通道沿途可视范围内景观提升,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

  同时,14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30家重点企业共同打造的万亩义务植树基地,衡苑矿山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白鹭湿地公园、月山矿山公园,河南能源焦煤九里山矿、冯营矿、古汉山矿、演马庄矿亮马村采煤沉陷区,九里山、山后废弃采石场治理等成效初显。

  打造南水北调“绿色长廊”是我市建设美丽焦作和生态宜居城的重大工程之一。自去年8月我市南水北调农村段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多措并举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加快了南水北调“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据悉,全市南水北调农村段绿化工程全长64.89公里,涉及沿线7个县区,总面积15563亩。其中,生态带6225.2亩,产业带9337.8亩,今年3月底前将完成70%以上。

  如今,我市北部山区生态恢复建设、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景观带建设、林业生态网建设、游园绿地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我市从北部山区到南部滩区绿色总量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不久的将来,一轴“城外青山环抱、绿水绕城,城内绿地遍布、水面连片”的壮美画卷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我市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