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欣喜地收到网购的宝贝时,随手丢掉快递包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殊不知,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电商迅猛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快递垃圾”。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为206.7亿件。按每个包装箱0.2公斤估算,200亿个包裹会产生包装垃圾数百万吨。相关大数据初步测算,去年我国消耗了塑料编织袋29.6亿个、塑胶袋82.6亿个、包装箱99亿个、胶带169.5亿米、避免撞击的缓冲物29.7亿个,其中胶带总长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而各项纪录还在不停地被刷新。由于缺乏足够的二次利用渠道和方法,这些快递包装往往使用一次后就进了废品回收站,有的干脆成了“孤儿”,被人随意丢弃,既不经济也不环保。可以说,如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快递包装,是一个严肃的公共问题和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笔者在生活中发现,有节约意识的消费者会循环利用部分结实、精致的纸箱装家里的杂物,或邮寄物品时二次使用,而大多数快递包装则会当成垃圾处理,能卖则卖,不能卖只能扔掉,造成环境污染。比如,快递用黑色包装袋,生产时要加入碳黑等利于避光保存的材料,随意丢弃不可降解,焚烧又会造成大气、土壤污染;透明胶的主要原料为聚氯乙烯,自然分解时间是100年。
让“快递垃圾”变废为宝,“1号店”已有尝试。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1号店”推出快递纸箱回收利用奖励积分活动,快递员送货上门时,会询问客户是否愿意将包装纸箱交还,每交还一个纸箱可换约20个积分,可用于兑换相关商品。该举措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电商“绑牢”了客户,环境压力得以减轻。有媒体报道,马云已在公司内部提及要加快推进绿色物流、快递环保工作,他期待菜鸟联盟能推动中国几大快递公司联合起来,解决包装行业绿色化的问题。然而,“1号店”的举措和马云的构思只是个例,还未成风气,我国快递业远没有形成回收快递包装的“逆向物流”模式。
其实,从“快递垃圾”产生的大循环看,让“快递垃圾”变废为宝,仅靠消费者和个别物流公司增强环保意识显然还不够,更需要政府层面顶层设计,引导电商、快递企业多方发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芳就呼吁,尽快出台网购行业货物包装技术规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快递垃圾”。
大力推动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是“十三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也是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要求。毫不夸张地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想办法走出一条电商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这需要国家层面扩大环保标准覆盖面,完善扶持政策,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这条绿色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