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理影响城市形象的“脏乱差堵”等“城市病”,3月10日起,我市在城区范围开展了市容秩序整治工作。经过一个月的整治,我市城区市容秩序明显好转,田源市场周边、东方红广场东巷等治理难点得到了有效治理,市民交口称赞。
然而,市民在拍手叫好的同时,心中也不免担忧:市容秩序整治会不会再次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刚刚治理的“城市病”会不会旧病复发?
“城市管理是我们的共同职责,虽然我市城区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但仍存在不少治理难点。我们要趁势而为,在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改进城市管理工作,营造城市治理氛围,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日前,市委副书记姜继鼎在督导我市城区市容秩序整治工作时强调。
在总结近段时间我市城区市容秩序整治工作时,副市长魏超杰强调:“市容秩序整治每反复一次,都会在无形中助长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为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增加难度,让我们不得不在反反复复的整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必须持续深入推进整治工作,巩固成果,扩大战果,打破城区市容秩序整治反反复复的怪圈。”
的确,在此次整治中,全市各城区和市直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切实改善城区环境。广大市民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短短一个月时间,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城市面貌短时间内发生了较大改变。然而,就在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入之时,也从一些经营商户口中传来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商户认为,目前的整治工作只是阶段性整治,待集中整治一结束,就可以重新占道经营。
“我们的整治成果很脆弱,‘脏乱差堵’等‘城市病’随时面临反弹。”市城管局局长杨廷中坦言。他认为,确保整治效果持久,是当前我市市容秩序整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是巩固成果,扩大战果,持续抓好城市管理的关键。
回顾近一阶段我市的市容秩序整治工作,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整治得比较粗放,深入度不够,没有达到全覆盖,主要道路整治效果明显,但次干道、背街小巷整治还很不到位;各城区街道、社区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东方红广场东巷等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未得到根治,极易出现反弹;门前“五包”责任制尚未落实,沿街商户参与整治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许多商户还在观望等。
市容秩序整治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心理战。巩固整治成果,打赢市容秩序整治持久战就必须在建立市容秩序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上求突破,建章立制,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要注重疏堵结合,以疏导促管理,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要推进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对影响城市管理的违法行为形成震慑,彻底消除整治对象的侥幸心理,真正做到整治一处、巩固一处,持续推进市容秩序好转;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