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者,国之根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是执政兴国的题中之义,更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根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民生问题大于天。”市委书记孙立坤指出,“学习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就是要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让群众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我市始终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系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在认真落实省十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和群众需求,列出十大民生工程,安排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督导落实,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使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得到了实惠。教育、医疗、低保、就业、住房、出行、社会保障、城乡救助等,这些方面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举措和成效,让广大百姓的生活、工作等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百姓深有感触地说:“十大民生工程是‘暖心工程’‘救命工程’。”
2013年2月24日至3月7日这些天,对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庙镇沙邱铺村的王长运一家来说,可谓是黑暗的日子,46岁的王长运因患肌肉营养不良症花去大笔医疗费用,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愁眉苦脸的他拉着16岁女儿的手说:“爸爸看病欠下的外债只能等你长大后去还,咱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爸爸实在没办法了。”
然而,就在他们一家人唉声叹气、不知所措的时候,在民政部门的主动关心下,商业保险机构对王长运的看病费用进行了赔付。他的合规医疗费用165599元,新农合报销101598元,保险公司赔付53676元,再加上民政临时医疗救助,他个人实际支付费用只有几千块钱,仅占合规医疗费用的3.5%。这样的结果,让王长运不敢相信,他抹着眼泪说:“我赶上了好政策、好时候,要不是有这么好的政策,我都不知道咋活了!”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市每年都投入资金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强敬老院建设。特别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问题,从2014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商业保险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的通知》和《焦作市困难群众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全市列支2000万元资金用于开展临时救助和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工作,让突遇不测、因病陷入困境的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我市持续提高低保补差水平,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不低于225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不低于115元,共发放低保金23407万元。在开展临时救助工作中,我市仅2015年就救助5517户次1025万元。在医疗救助工作中,我市2015年救助1.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361万元;资助参合参保9.7万人次,缴纳参合参保资金603.6万元。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争取各类重大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资金1560万元。在敬老补贴发放方面,我市仅去年就为全市6万多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敬老补贴4858.5万元。此外,从2015年6月起,市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还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
教育,百姓尤为关注。为此,我市持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年继续提高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设立了教育质量奖。特别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我市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及时发放助学金,推进教育公平,并实施了100个农村中小学标准化项目,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据统计,我市仅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每年4000元提高至5000元,市直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每年790元提高至830元。100个农村中小学标准化项目总投资11887万元,规划面积13.46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竣工。我市还拿出1050万元,奖励在提升教育质量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尤为引人关注。“十二五”时期,我市从2012年起,实行了发展公交优先战略,仅2012年,就购置天然气环保型公交车30辆,对15条公交线路的251辆公交车安装了GPS车载设备,并在中心城区安装电子站牌2座。2014年11月,我市购进了首批30辆插电式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不仅方便了居民出行,而且实现了环保无污染。
“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市民十分关注,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连续3年将此项工程列入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2015年的整治目标是40条背街小巷。”市城区背街小巷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据了解,“十二五”以来,我市每年都投入资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仅2015年,我市就投入853.51万元,完成40条背街小巷的整治,改变了居民的生活和出行环境;共安排资金100万元对部分公园、游园进行绿化改造,完善景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十二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始终坚持把繁荣社区文化工作作为城区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活动载体,推动社区文化蓬勃发展。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组织的“怀川大舞台、欢乐天天送”舞台艺术送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达300场。同时,我市在中心城区打造了“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在体育方面,我市去年先后为各县市区设置农民体育健身器材250套、健身路径95条、乒乓球台180个、羽毛球架50个、仿液压篮球架12个;建设了市龙源湖公园老年人健身示范园;在中心城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处修建了门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举办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太极拳培训班10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565人。根据群众需求,我市把一系列文化套餐摆上了桌面,组织“舞台艺术送农民”“舞台艺术送基层”“周末大舞台”“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386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项项紧贴民生利益的工程得以实现,一件件事关城市发展的工作逐步推进。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许多工作超前谋划,促进了发展,取得了成效。
这是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十二五”时期,我市针对群众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问题,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谋划启动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在全市1826个村普遍建设人社站,当年建站率达100%,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工作平台,打造了就业、创业、社保、培训和维权“五个家门口服务”;在全省率先研发应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人社一点通”手机求职系统,初步实现由“村村通”向“人人通”的跨越,得到人社部和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力扶持创业,将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男5万元、女8万元统一提高到10万元,创业带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推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5年来,全市各类技能培训60万人次,劳动者就业能力得到增强。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市城乡就业实现“五连增”,5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5万人,转移就业总人数达85.3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9.8%;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6亿元,扶持创业4.5万人,带动就业11.5万人,我市全民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十二五”时期,针对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下降、社保基金刚性支出递增等因素给社保工作带来的影响,我市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建设,2013年启动实施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控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千方百计扩面征缴、管好基金、提高待遇。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医保上不封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制度为重点,全市社保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社保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社保基金管理和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5年来,全市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增加192万人次,达到408万人次;组织征缴社保基金150亿元。2014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医保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后,我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累计有1426名大病患者直接受益,个人最高报销46万元。市直35家转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失业金月领取标准,由“十一五”期末的560元提高到2015年的最高1280元,增加720元,增幅128.6%。工伤保险(工亡)待遇,由“十一五”期末的12.2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59.7万元,增加47.5万元,增幅389%。生育保险待遇,由“十一五”期末的900元提高到2015年的最高4400元,增加3500元,增幅388%。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共计210亿元。
——“十二五”时期,我市针对劳动维权难和信访稳定难的问题,注重源头防范,强化专项治理,健全长效机制。2013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民工工资银行卡发放制度,每年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等专项活动,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全市5年清欠农民工工资3.8亿元,发放农民工工资卡2.9万张,对30家欠薪企业提出警告,将18家严重欠薪企业纳入“黑名单”,清理出焦作市场,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金额和人数呈下降趋势。组织实施千家和谐企业创建专项行动计划,2015年末全市申请参加和谐企业创建的单位达到815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实施困难企业、困难职工春节前一次性救助工作,5年发放救助金1850万元,惠及112家企业、3.6万人次。
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我市建立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十二五”以来,我市创新和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群众有纠纷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全市95.6%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特别是2015年以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全市共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2098个。我市从乡镇(街道)和县、市、区直部门调配189名正式在编人员,充实到乡镇(街道)司法所,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2471名,全部进驻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开展工作。市、县、乡三级建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统一设立接待受理、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三个功能区;社区、村建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室。市、县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专门聘请值班律师办公,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组织信访、司法行政、综治、维稳人员集中办公,实行来访接待、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集成服务”,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让群众少跑路,做到诉求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矛盾不激化。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调处矛盾纠纷45213件,95.6%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努力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为百姓筑起了坚实的幸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