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纪检监察室主任、东区办公室主任田定庆像往常一样,带领工作人员从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田查看到经济林培育区、特色苗木培育大棚,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观察农作物和苗木的生长情况,指导工作人员做好浇水、剪枝等日常管理工作。
“多年来,田定庆一直默默奉献在农林业科技第一线,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如今,他虽然走上了行政管理岗位,但是服务‘三农’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仍然主动投身于农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这是田定庆的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
从农民的儿子到农业类院校的大学生,再到一名优秀的农林业科技工作者,田定庆的成长一刻也没有离开“三农”。他出生于武陟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经济林专业,并于1994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原市林科所的一名科研人员。
“作为一名农林业科技工作者,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不可能有所作为。要想为广大农民多办实事、办好事,我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积累、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田定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十分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铆劲儿要成为服务“三农”的行家里手。
参加工作之初,田定庆被派往温县黄河滩区,协助林业专家向果农传授苹果树日常管理知识。当他第一次拿起剪刀准备为果树剪枝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为了弥补自己在实践经验上的缺陷,他每天工作之余都缠着林业专家,向他们学习果树剪枝的技术要领。通过一周的虚心求教,他很快就掌握了果树修枝、去枝、扭枝等技术。同时,他们为果农提供的技术服务也收到了成效,当年使果农每亩增收近800元。
1998年冬天,田定庆被派往沁阳市王曲乡,为当地农民提供香菇种植技术服务。虽然他对食用菌生产领域不是十分熟悉,但丝毫没有退缩,自己掏钱订阅了《中国食用菌》《食用菌文摘》等书籍,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农民种植。他白天挨家挨户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晚上还要把种植户召集在一起,为他们举办理论知识讲座,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一年以后,王曲乡农民种植的香菇喜获丰收,乡里因此增加了一个助农增收的新产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田定庆牵头成立无病毒苗木快繁中心,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葡萄、大枣、“四大怀药”的脱毒快繁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市无毒化栽培的空白;在博爱、孟州等地推广种植红地球、秋黑等葡萄新品种3000余亩,帮助果农实现每亩增收近1000元的目标。同时,田定庆牵头的“外国良种李引进实验与示范及配套技术研究”“食用菌规模化开发研究与应用”等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我市科技进步奖和市政府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记者手记
“苦干实干,为农林科技事业发展出力流汗”。这是田定庆在农林业科技工作中不变的追求。20多年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尽心竭力。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维护公仆形象,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焦裕禄精神,把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