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盖章跑断腿、办事磨破嘴”曾经是一些地方行政审批职能分散、环节繁多、周期冗长等问题的真实写照,困扰着企业发展,制约地方经济增长。去年以来,示范区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入考核监督机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受理”,使审批时限在法定期限的基础上压缩三分之二,审批提速打通了简政放权的“最后一公里”。
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于去年7月。刚刚到该中心办事的正旭3D制造焦作基地负责人说:“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后,结束了过去存在的企业‘来回跑’现象,不仅单项审批时间缩短了,而且整个审批流程都优化了,节省的时间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效益。”
“中心之所以能够切实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不搞‘盆景园’,真正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和优化。”该中心负责人说,“目前,中心已进驻部门21个,审批事项达103项,做到‘应进必进’,企业需办理的各项事务都能在这里办结。”
“盆景园”是指各委办局虽然在一起办公,但部门之间藩篱没有打破,各自一摊,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形式大厅”。为切实提高审批效率,示范区各部门下放审批权限,提高直接办结率,审批制度的改革与落实压缩了行政审批时间。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对已进入中心的审批手续办理进行跟踪,要求各窗口单位严格兑现“在法定期限上压缩三分之二”的承诺,并做好与上、下审批环节相关窗口单位的衔接和协调。
记者在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采访时发现,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地税局、社会事业局等部门的审批窗口从收件回复、服务承诺到办公桌面布置等均需符合中心统一管理要求,严格程度堪称“半军事化”。
有企业反映,过去到有的委办局办事,跑了不少冤枉路。“现在各部门与过去相比,不但提高了审批效率,还比学赶帮、创先争优。”这里一名工作人员说。
同样的工作内容,为什么到了行政服务中心,效率就能提升呢?一张“红榜”解答了记者的问题。示范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全体入驻单位窗口和工作人员中开展“示范窗口”“服务明星”评比活动,评比依据就是各窗口的办结效率、服务态度等具体指标。各窗口成为各委办局工作状态的一面镜子,在接受行政服务中心考核的同时,还要接受企业监督,谁都不甘落后。
行政服务中心改进政府部门工作面貌的背后,是示范区推行的梳理行政审批事项、理顺权责关系的行政审批改革,目的是让权力运行更透明,让政务服务更高效,让“最后一公里”更畅通。该中心通过“两集中、两到位”,即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行政审批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确保进驻中心人员到位、审批事项授权到位,实现了行政审批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