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焦作女性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代表团获省家政服务技能赛一等奖
让爱心托起成长的希望
图片新闻
只为城市更美丽
扎实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
举办妇女干部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班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爱心托起成长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 婧 见习记者 焦 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妇联工作人员(右一)到贫困儿童家中,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本报记者 刘 婧 摄
 
   

  娇

  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然而,在我市还有这么一群儿童,他们因父母患病、离异或外出务工,不得不跟着经济能力差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境贫困。

  4月13日,记者跟随由市妇联、修武县妇联的相关负责人和部分爱心人士组成的贫困儿童探访组,一起走进修武县部分村庄,走近贫困儿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此次探访中,市妇联将携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项目,为家庭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孩子送上助学基金,给他们的未来送去成长的希望。

  赵小玉——

  逆境中微笑面对生活

  家住修武县西村乡圪料返村的赵小玉,是一个清秀可爱的12岁女孩。当探访组一行赶到赵小玉家中时,她正在学校上课,出来迎接的是她的爷爷。

  在探访组与老人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赵小玉的父母都是智障患者,奶奶患有轻微脑梗,前些年又被诊断出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家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小玉年近古稀的爷爷身上,一家五口凭借着家中的两亩农田和几棵柿子树勉强维持生计。“都是靠天吃饭啊,收成好了一年也有个千把块钱进项。”小玉的爷爷说。

  赵小玉一家人居住在一栋土房子内,房檐上的瓦片已残缺不全,房间里最值钱的就是墙角那个旧冰箱。

  “小玉快要上初中了,俺害怕她以后上不起学,有你们俺就放心了。”得知探访组的来意,小玉的爷爷有些激动,说起孙女,眼圈微红。

  “你们尽管放心,只要孩子争气,我们总会想办法的,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能因为贫困止步于学校门前。”市妇联儿童部工作人员刘琳琳说道。

  小玉的奶奶告诉记者,小玉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从不因为家中贫困而抱怨,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帮着她扫地、洗碗、洗衣服,减轻她的负担。

  随后,探访组一行又赶往赵小玉的学校——洼村完全小学。在学校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赵小玉,她一身简单的服饰,虽稍显老旧,却朴素干净,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闪动着青春、热情的光芒。交谈中,记者发现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孩子,思维敏捷,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灿烂。

  “我从二年级就开始带小玉了。她活泼,自信,积极乐观,大家都很喜欢她。”赵小玉的班主任张春秀说,“明年她就要小学毕业了,我担心她会因为家庭的原因辍学,今天知道妇联的同志一直在关心和资助贫困学生,我对小玉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见到赵小玉后,爱心人士袁波当场表示要与她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虽然身处困境,小玉却始终用微笑面对,我要为她的成长尽一分力,鼓励她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临行时,刘琳琳鼓励小玉:“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成绩优异,你上学上到什么时候,我们就帮到什么时候。”

  韩小祥——

  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离开洼村完全小学,探访组一行又来到西村乡双庙村。双庙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在这里,家家户户的房屋都由石头砌成,是一个典型的石头村落。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探访组来到韩小祥就读的双庙完全小学。见到韩小祥,他鼻梁上架着的厚厚的眼镜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怎么会戴上镜片如瓶底一样厚的眼镜呢?“小祥是先天性弱视,家里之前也没重视,后来又因为经济原因把孩子的眼睛耽误了。”韩小祥的班主任刘二虎告诉记者,“虽然小祥家里条件不好,但是他学习格外认真。”

  知识改变命运,是韩小祥最喜欢的一句话。一直以来,韩小祥都将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现在,可能我的成绩还一般,但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小祥微微攥起的拳头显示他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韩小祥的家虽不大,却收拾得很干净,满墙的奖状格外引人注目,三好学生、优秀学生、英语书写比赛二等奖、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种类多、数量多的奖状是对韩小祥的肯定,也是他努力学习的结果。

  5年前,韩小祥的父亲被确诊患有胃癌,只能靠化疗和药物维持生命,家庭的重担落到了母亲的肩上。看着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耕种家中的两亩地和十几棵果树,小祥越发懂事了。为了帮母亲减轻负担,他只要一回家,就会主动帮助母亲做家务。

  “小祥这孩子让人省心,他平时住校,一星期回来一回,可俺也没啥好东西让他吃。”小祥的母亲提起他,不禁红了眼圈,“俺就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就像他平时老说的那样,‘知识改变命运’。俺家的希望就在他身上了。”

  苏小举——

  爱咬手指的留守男孩

  “平时的作业都会做吗?”

  “嗯。”

  “最喜欢哪个老师?”

  “语文老师,她像妈妈。”

  这是探访组初见苏小举时和他的对话,小小的男孩在提到妈妈时,猛然抬起头,眼中一闪而过的忧伤,让记者心头为之一震。但是,当记者想继续追问的时候,他又不再多言。

  11岁的苏小举家住修武县周庄镇李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当探访组一行走进苏小举家中时,他正在吃晚饭。一盘清炒芹菜,一碟咸菜,几个馒头,就是一家人的晚饭。也许是从没见过这么多人,苏小举看起来有些局促不安,他站在屋子的角落,双手不住地扯着衣角,瞪大双眼看着屋内的人。当人们看向他的时候,他迅速低下头,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般,咬着手指掩饰自己紧张的情绪。

  “他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后来没过多久,他爸爸也外出打工了,长年不在家,他就跟着我们一起生活。”苏小举的爷爷说。

  天有不测风云,苏小举的奶奶又患上了软骨病,这对本就窘迫的苏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几亩薄田,再加上爸爸偶尔寄回来的三五百块钱,支撑着他们一家的生活。

  家庭的贫困,再加上亲情的缺失,苏小举自小就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但幼小的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学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俺没上过几天学,也不懂得咋培养孩子,可是俺知道好好学习肯定有用。”小举的爷爷说。“我是我们班的第二名。”听到爷爷的话,苏小举突然插了一句话,眼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跟探访组初见他时简直判若两人。

  然而,聊到父母的时候,苏小举突然不说话了。小举的爷爷说,这孩子本就话不多,一聊起跟父母相关的话题,他更是躲在一边不愿意讲话。

  “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内心都极其敏感。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在情感上往往处于‘饥饿’的状态。”修武县妇联副主席崔冠男说,“金钱上的资助固然有用,情感上的关怀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在金钱和情感的双重帮扶下,孩子们才能变得自信、开朗,成绩也会更加优秀。”

  逆境中,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不仅有因生活艰辛而流下的泪水,更有对未来的期许。他们需要人们用爱去温暖,为他们托起成长的希望。

  刘琳琳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做好困难儿童的帮扶工作,市妇联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介绍博爱县与“爱心联盟”合作、协助武陟县成立了“温暖同行”团队、组建修武县与爱同行爱心群,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困难儿童的行列中来。除了“暖流计划”外,市妇联还联合远望天下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基金启动“成长一对一”项目,有效地帮助困难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改善现状,提高困难儿童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预计在六一前后,‘暖流计划’的助学金就会打到孩子们的账户上,也算给孩子们送上一个儿童节礼物吧。”刘琳琳说。

  (文中孩子的姓名均为化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