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8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喜获“2015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这是该县继2012年度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近年来,武陟县按照全省“四集一转”“产城融合”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新兴中等县城目标,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15年,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0.8亿元,实现税收收入5.04亿元;累计入驻企业2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8家。
高点规划建设,构建发展平台。该县聘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泛华集团等,科学编制规划,并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项目集群入驻,规划面积从最初的16.4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3.15平方公里,同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布局和项目摆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做到了“产城融合”、设施完备、功能配套、资源共享;建成了“六纵九横”路网框架,道路总长100余公里,并完成了供排水、通信、供电等配套设施,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2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衔接,实施了中心社区、公租房、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周边还规划建设了特色商业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实现了产业集聚区与主城区规划衔接、功能互补、融合发展、资源共享,同时引进了黄河交通学院,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建设了产业集聚区实训基地,设置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专业实训室80个,每年可为产业集聚区培训各类技术性专业人才近2000人。
强力招商引资,实现集群引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干部群众全面动员,精准发力,承接了一批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出成效。该县明确主攻方向,围绕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承接与之相联系的项目;转变招商方式,根据不同的招商对象、不断变化的形势,采用灵活的方式,实现了全县招商和产业集聚区招商一盘棋,政府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专业招商相结合,目前招商引资重点正在由工业招商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全领域进行延伸,已组建了5个专业招商团队,正在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发挥紧邻郑州的资源优势和县域级别投资成本优势,在生物医药主导产业上,引进了中国医药集团上海现代制药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中原医药产业基地项目,引进辅仁药业投资10亿元的怀庆堂医药产业园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拉长链条、快速突破,吸引华隆药业、祺祥生物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户,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国家医药文号311个、生产企业16家的朝阳产业,产品覆盖水针、冻干粉针、中药制剂、片剂、胶囊剂等多个系列,其中水针剂产能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冻干机产能占全省的61%,水针剂、冻干粉针剂年产近50亿支,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针剂生产基地;在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上,引进了以富耐克为龙头的磨料磨具产业园,吸引同类企业18家,总投资30亿元,初步形成涵盖微粉材料、超硬刀具、数控研磨设备等1000余个品种的磨料磨具产业集群,以此作为突破口,还引进了与深圳大族激光配套的百维激光黄河粮油机械装备产业基地项目、温州中州电气智能电力装备基地项目、上海雷谱精密机械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广州车邦汽车用品项目等一批集群化招商项目,迅速壮大了装备制造产业规模,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92亿元。
创优发展环境,提供全面保障。在管理体制保障上,该县经过省编办批准,按照正县级别配置组织架构,将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龙泉街道办事处实行合署办公,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和统筹、精干、灵活、高效的要求,实现了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区域管理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工作推进保障上,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产业集聚区大会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县联席办每季度召集县直有关部门,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专项推进,县主要领导每月召开现场会督查重大项目(工程)推进情况;在投资环境保障上,从县级领导、公检法领导班子成员,到产业集聚区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实行分包项目(企业)责任制,定期深入现场,随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该县产业集聚区建立了项目援建中心、证照办理服务中心、用工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结、“保姆式”服务,着力打造优质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品牌。
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该县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每年设立35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对获得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高新技术产品和各种专利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其中主导产业有49家企业与清华、北大、浙大等3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规定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可享受政府津贴8000元~1.5万元,在当地购房的补贴10万元,政治待遇按本地区同等情况最高标准执行;围绕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对建成创新平台的企业给予5万元至3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已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2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家。
(冯振乾 徐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