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已经进入春耕备播的黄金时期,农资使用也进入高峰期,严打伪劣农资事关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不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民权益。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把农资打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多策并举,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农资打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立即对农资打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市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分别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市政府建立了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公安局、工商局、供销社、农机局、农业局、工信委、质监局等9个单位,为持续开展农资打假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为强化督查落实,市政府印发了全市农资打假定点督查工作方案,从市农业、工商、质监、工信委、公安、供销社各抽调1名县级干部任组长,成立6个督查组,分包11个县市区,对农资打假工作进行全年定点、不间断督查,发现问题现场督办,落实整改。为加大对生产经营主体的宣传教育力度,全市为农资生产经营户举办了10期培训班,并与农资经营门店签订了诚信经营承诺书。市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开通了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受理、处置群众投诉举报线索。
农资打假跳“集体舞”不唱“独角戏”,是我市今年农资打假的一大亮点。全市工商、质监、农业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品种、重点时节、重点区域,紧紧抓住生产和销售两个关键环节,全面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质监部门抓住春耕农忙季节,以复混肥和农药为重点产品,从原料进厂、投料配料、烘干成型、检验四个环节入手,对全市农资生产企业逐一进行执法检查,严防造假和生产不合格复混肥、农药等违法行为;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乡村,对春耕期间农业生产使用的复混肥、农药等进行监督抽查。截至目前,我市质监部门共检查复混肥企业30家、农药企业5家,抽检样品20个批次,已出结果的10个样品全部合格,其他样品正在等待检验结果。
工商部门深入开展“中原红盾打假冒保春耕”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农资经营主体实施全面清理和核查,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及超范围经营;督促农资经营主体严格落实农资经营“六项制度”,建立健全并执行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认真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详细验明有关质量合格证明和标识,对农资的购进、储存和销售全程规范管理,防止不合格农资商品流入市场;重点查处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有效含量不足等假冒伪劣农资,虚假标识、标识不清、虚假宣传,“傍名牌”、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假借厂家直销、送货下乡、农技服务、科技宣讲名义走村串户非法销售农资等4类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工商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68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主体1260户次,取缔无照经营4户,立案7件,已办结4件,罚没金额4000元。
农业部门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产品,以规模经营聚集区、区域交界处、城乡接合部等为重点区域,以群众举报投诉多、有不良记录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乡村流动商贩为重点对象,持续加大巡查检查力度。截至目前,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236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1654户次,抽检玉米种子样品228批次,备案种子品种689个次、农药379个次、肥料285个次。立案2起,结案1起,正在办理1起。
当前,我市农资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经营户利用上门推销或电话推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方式和渠道销售农资,给传统监管方式带来了挑战;有的贪图便宜,从流动商贩和上门推销人员手中购买农资,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部分农资经营主体存在不严格执行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不按要求规范登记购销记录的行为;一些农民群众识假辨假能力还比较弱,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今年年初以来,中央、省、市对农资打假工作高度重视,副省长王铁在全省农资打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农资市场管不好,就会影响正常农业生产,损害农民利益,就是不履职尽责,就是不讲政治,就是失信于民。”
怎样管好农资市场?应从5个方面发力: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农资市场执法监管,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强化农资质量抽检,提高农资产品抽检密度,扩大抽检范围,依法公布抽检结果,曝光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围绕经营门店和农民群众2类主体,组织开展大规模宣传教育,提升群众识假辨假能力和经营单位责任意识;对农资经营行为、部门执法检查等进行规范,提升农资市场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动执法、定期会商等工作机制,加强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农资打假齐抓共管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