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4月20日第六版)
幸福、道德校园的构建,关键是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的核心就是——遵循关心伦理
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通过言说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周围的影响、榜样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常常听到有学生对同学说:“我感觉没有人关心我。”为什么学生会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教师与学校之间:学校在为教师着想,可为什么教师感受不到?学校的关心与着想到哪里去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贝尔·诺丁斯这样解读关心伦理:关心意味着一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方付出关心,那是一种能力,核心品质是真心的关爱,是情感的投入;一方接受关心,那是一种积极的回应,能让前者感受到一种具有关照的情感反馈,无论付出者还是接受者,都会在感情上有一种温暖情怀油然而生,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这些都是双向的显性的存在。一厢情愿将排除在这个关系之外,也不会被定义为真正的关心。
一切教育都在关系中进行,一切影响也在关系中产生,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总是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好的呢?那就是关心关系。教育学生学会关心,教师就应该是善于关心者;要让教师关心学生,学校就要将关心源源不断地送出去,送到那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面前,送到那些老教师面前,送到那些人生有变故、生活遭遇挫折的教师面前,送到所有真正需要帮助的教师面前。同样,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也要如此。在关心中,学生和教师会有归属感,那是一种既满足又幸福的感觉;在关心中,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会建立良好的感情,并从中看到善良、勇敢、正义、仁慈、坚韧等。
学校德行的改革不能只集中在课程上,要审视各个方面,比如管理制度是否有明显的不公正、不平等,校园建设是否有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等。应从关心师生心理去规划,让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制度与管理、学校的服务与管理、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都体现出关心理念。
学校要搭建对话平台,为每个人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实施关心的良好开端,也是构建道德、幸福校园最有效的方式
一所学校,如何尽最大能力让每一位师生走在充满幸福、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上?对于这一点,我们还需有心理准备,准备迎接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情,这是因为人的差异性。在理论上,认可人的差异性是历史所需、社会所需、学校所需、每个个体生存所需。我们要倡导一种理念: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个性、需要、脾气、兴趣等),并为他们留出生存的空间。但是,也正是因为人的差异性,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出现冲突和矛盾,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人的差异性,而是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帮助大家消除烦恼,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一个单位出问题是正常的,最关键的是我们面对问题采取了什么态度、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会为单位增添麻烦,但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单位带来活力与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搭建对话平台,提供对话机会,与师生建立积极的关心对话关系。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对话中学校代表的礼仪问题。
礼仪是从外在上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有人认为礼仪是一种外在形态,不应该归入德行。但我坚信:礼仪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首要德行。学校在搭建对话平台、为求助者提供对话机会时,会遇到不同的求助者,也许寻求帮助的人只是想向学校倾诉,学校代表认真倾听就已经满足并解决了他的问题;也许他确实胡搅蛮缠、歪理连篇,学校代表包容的态度、豁达的胸襟与耐心的解释可能因此拯救了他的闭塞与盲思,让他从此成为一个好员工、好学生;也许他是师生里的中坚,看到学校存在的问题后前来提建议,学校代表的认真接待、负责的回复,会让他对学校更有责任心。学校代表的礼仪是对教职工、学生来访的一种尊重,学校代表的表情与态度能让教职工、学生判断出其对他们到来的欢迎程度,从而也决定他们走出去后会用怎样的言行来对待学校。
礼仪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校代表对学校所肩负的责任,因为这个平台是一个能了解学校问题、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建议的地方,也是校长有效管理学校的地方,更是一个能依据这里的信息对学校各项措施不断修正、查漏补缺的地方。所以,学校应为教职工、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这不仅是关爱师生心灵、构建幸福校园的有效方式,也是避免学校领导片面决策的重要手段。
同样的道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班级,如果以同样的方式把构建幸福的、充满德行的部门或班级作为工作目标之一,人与人之间有着积极良好的关心关系,教学相长,心灵相容,让我们畅想一下,这样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