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见习记者 李瑞雪
再艰巨的工作任务,再难调解的矛盾纠纷,只要他一介入,总能圆满完成、顺利调解。每次看到他走路时一瘸一拐的身影,乡亲们既敬佩,又心疼。
善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因为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熟悉辖区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人;善于调解各类纠纷,因为他大公无私,能够公正对待每个人、每件事。
冯小文,武陟县谢旗营镇镇长助理,年逾半百,可个人简历上只有简单的一句话:1989年至今,一直在武陟县谢旗营镇政府工作。这句简简单单的简介,承载着这名乡镇干部27年的坚守与担当。
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开始,镇村改造是一项棘手工作,特别是沿街门店门头牌匾的更新改造遇到了很大阻力。遇到“硬骨头”,冯小文主动请缨,挑起了这一重担。很多商户不了解国家政策,他就召集200余户商家开座谈会,详谈统一牌匾的意义和好处;拆除工作难度大,他就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商家推脱拒不见面,他就赶着饭点找上门,一点一滴谋推进。他不惜“跑断腿”“磨破嘴”,三个月时间,按时、按质完成了镇区改造和门头牌匾更新的任务,为镇区旧貌换新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是冯小文的办事原则。
村民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一直是乡镇的“老大难”,群众遇到问题,一般都会找“管事的”解决问题。除了承担镇区管理方面的工作,冯小文还分管两个村的团结稳定工作,谢旗营镇杨堂村是其中一个。直到2015年1月,杨堂村村民杨长山家的土地纠纷一年多都没得到解决。冯小文知道后,主动上门,深入双方当事人家中谈心,并向村干部仔细了解情况。冯小文通过讲解相关政策,因势利导,仅用一周时间,就彻底化解了矛盾。年过花甲的杨长山老人十分感激冯小文,想给他送一面锦旗,却被他婉言谢绝了。
谢旗营村的杨秀清老人提起冯小文,就热泪盈眶,她说:“如果不是他,我的孙子和我的家就算完了。”原来,早在十几年前,杨秀清的丈夫和儿子不幸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媳也走丢了,只留下两个娃娃,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了解情况后,冯小文帮其申请了低保,并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孩子上学。他不仅让这个家庭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还成了两个孩子的精神导师。在孩子想辍学外出打工的时候,他鼓励孩子:“困难是暂时的,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更好地支撑起你的家。”如今,其中一个孩子已经考上了大学,全家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基层任职的27年间,冯小文始终默默无闻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给退役老兵讲政策,给困难家庭办低保,帮助困难村民申请危房改造资金……他一年的休息日不超过半个月,更没有休过公休假,单位有事,他随叫随到。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冯小文积劳成疾。2013年11月,他被医生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双脚不能下地,但当时正是武云高速公路重点工程推进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冯小文毅然决定缓期治疗,靠药物维持。他拄着拐杖,每天一瘸一拐地坚持参加征迁工作,和大家一起忙到深夜,“五加二”“白加黑”,直至顺利完成民房、坟地等征迁任务。
务实的作风和辛勤的付出,为冯小文带来了市县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个人)、武陟县民政局综合奖、禁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没什么可夸耀的,把工作干好,我最开心!”对于荣誉,冯小文淡淡地说。
记者手记
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一个人的生命中有几个27年?从意气风发到年逾半百,冯小文用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树立、维护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乡镇工作繁杂、具体,很难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也难有提拔交流的机会,但他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从冯小文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乡镇干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正是这种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才保证了基层大局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当为像冯小文一样的广大基层干部点赞!①6
主人公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