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生寻梦到天涯
景区“热”点
“欠薪统计”凸显欠薪监管乏力
魏则西之死应反思监管缺失之痛
高中生成网购生力军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5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寻梦到天涯
——记从我市走出的职业旅行家刘焱辉
作者: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入乡随俗的刘焱辉。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
  扫码更精彩
 
   

  核心提示

  从儿时随父母工作调动而四处奔波,到长大后当背包客云游四方;从开着“大篷车”漫无目的自驾游,到成为职业旅行家……刘焱辉50岁前的人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走”。

  一路行走,一路寻梦;一路写作,一路放歌。从诗歌、剧本到小说,从策划大型旅游秀“千车万人穿越塔克拉玛干”“南方国际汽车音乐节”,到组织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文艺会演及服饰展览,刘焱辉且行且吟。

  而今,刘焱辉寻梦的脚步停留在中印边界的一条峡谷中——一个少数民族门巴族生活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从怀川大地出发的游子,探寻他的人生游历足迹。

  边界大峡谷里的心灵共鸣

  4月的喜马拉雅山东南麓勒布大峡谷中,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迎春怒放。在杜鹃花丛中,有一个“诗人驿站”。驿站的主人,就是从我市走出的刘焱辉。

  刘焱辉今年52岁。他的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2012年,刘焱辉终于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这条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的大峡谷中停下了脚步。

  错那县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勒布大峡谷是该县一处风景名胜,娘江曲沿着大峡谷流向印度。勒布大峡谷距错那县城只有36公里,但海拔落差却从4500米降到不足1000米。大峡谷周边有4个乡镇,全是门巴族人,但仅有600多人。

  “之所以在这个边界峡谷停下脚步,是因为这里不仅有壮美山河、原始森林,还有柔美细腻的民歌、苍劲雄浑的酒歌,更因为西藏伟大诗人仓央嘉措就是门巴人。”刘焱辉说,他的心与这里的民歌产生了共鸣,他感到这里就是自己梦中寻找的地方。

  驿站所在的村子叫玛麻村,仅有百余口人。刘焱辉与妻子刚到这里时,正遇到村民为一棵门巴神树枯死而悲伤。刘焱辉夫妻就在这棵树旁栽种了十几棵小树,并建起了一个玻璃屋,购进3000多册儿童读物,将其建成一个供当地孩子免费阅览的图书室。村里的孩子在读书的同时,时常能品尝到刘焱辉妻子制作的夹着奶油和果脯的小烙饼。

  平日里,驿站的事情由妻子打理,刘焱辉则埋头于门巴文化和仓央嘉措的研究与写作。近年来,他先后完成了记载旧社会门巴族人被压迫的苦难迁徙史的电影故事《饿女谷》、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一位内地老画家重返西藏寻找昔日情人的纪实小说《推迟》、记载印藏马帮路上门巴人命运的长诗《门巴之马》、660行的长篇叙事诗《空谷回音》,以及中篇小说《大拐弯》《一日三餐见》等作品。

  “算下来,到西藏后共计写出小说5部、诗歌10集约3000首、电影故事2部,总计150万字。此外,我创作歌

  曲40首,有很多是门巴风格的。”刘焱辉说。

  自2012年以来,刘焱辉发挥自己的文艺才能,协助错那县政府每年举办一次仓央嘉措诗歌节,迄今已举办了4届。

  “文艺青年”是这样炼成的

  在驻足藏南边界勒布大峡谷之前,刘焱辉的脚步走遍了中国大陆的所有省份。儿时,他随父母迁徙;长大后,他独自游历,即使成家后也没有停下脚步。

  刘焱辉祖籍黑龙江省呼兰县。其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电力技术工人。1954年,父母入关支援内地电力建设。1964年,刘焱辉在洛阳热电厂投产的同时问世。1岁时,焦作电厂开建,他第一次随父母来到我市,之后转辗郑州、新乡等地。1970年,丹河电厂开工建设,他第二次来到焦作。

  “这时候我已经记事了,小学一年级是在丹河电厂附近的一座山神庙里读的。几个年级的孩子同时在一个庙里上课。读到4年级的时候,我又随父母去了安阳,直到1977年因焦作电厂扩建,第三次来到焦作。这次,父母在焦作安了家,我才稳定下来,读完中学,又考入师范学校。

  “不知是不是跟小时候四处迁徙有关,我身上有爱跑的基因。在师范学校上学时,我就利用假期骑自行车去过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刘焱辉说。

  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焦作电厂教育科,负责职工培训。两年后,厂里办起电大班,他一边负责电大管理,一边继续深造,完成了电大文秘专业学习。再后来,厂里办起了全市厂矿行业的第一个电视台,他分管起闭路电视。每天到车间里采访,录制节目,并经常向焦作电视台传送节目,他成了一名很活跃的通讯员。

  这期间,他接触到电视文艺节目的编排录制,并受到身为电厂工会广播员母亲的影响,爱上了文艺。“我开始写小说、诗歌、剧本,参加了焦作‘七月诗社’。几年间,我写的各种体裁习作有一尺多厚。离开焦作之前,我协助团市委举办了首届青年艺术节,参加了市总工会举办的全市工会系统首届迎春诗会,参加了电视剧《不该发生的故事》的拍摄。”刘焱辉说。

  远方在召唤

  1992年,刘焱辉辞去稳定的工作,开始走上闯荡漂泊的道路。在广州、深圳、南宁、北海等城市,他靠当通讯员、组织文艺活动等,手里有了些积蓄。

  “我想去西藏。”刘焱辉说,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召唤。1996年,他买了一台依维柯汽车,模仿印度电影里的“大篷车”,踏上了去西藏的路。

  20多天后,“大篷车”开到拉萨。凭着身上的文艺细胞,他很快与来自内地的摄友、画家凑到一起,在游历西藏的同时,为当地策划文艺活动、打造企业文化,组织了藏族民族服饰展,组建了藏族少儿合唱团,并开展巡回演出。

  2001年,他离开西藏,回到出发地广州。然而,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就在同一年,他与妻子驾驶“大篷车”开始了又一轮“长征”。而这次上路,一走就是10年。这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国内所有省份。

  “长征”所经之地,他或以文艺策划谋生,或以担任自驾游顾问赚取生活费用。2005年,他协助宁夏旅游局,策划组织了《月上贺兰》大型旅游秀活动。2008年至2009年,他先后担任广州城市广场音乐节、南方国际汽车音乐节总导演。2010年,他担任“千车万

  人穿越塔克拉玛干”自驾行顾问,并导演了自驾行摇滚狂欢夜晚会。

  “好像冥冥中有一种召唤,这次长征的终点,竟然又是西藏。”刘焱辉说,“这里可以安心看书、写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要回到内心,要学以致用,希望自己能够拿出好作品,回馈家人和社会。”

  “2012年,‘长征’的最后一段,是从山南市到其下属的错那县,路上要过4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丫口。那时候,从县城到勒布沟的道路不通,路上的淤泥有一尺多厚。即使是夏天,车轮上也要加装防滑链。一路上,车子陷进淤泥里,又因高原缺氧而动力不足,人和车几近瘫痪。”刘焱辉说。

  “俗话说‘行人走马三分险’。这些年来,我们长年奔波在路上,而且去的往往是偏远荒蛮的地方,车祸险情是难免的。”刘焱辉讲起自己的历险故事时说。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刘焱辉驾车从珠峰返回拉萨的路上,与一辆大客车碰撞,他的车掉入雅鲁藏布江河谷里,一车人全部昏迷过去。幸亏有人及时救助,刘焱辉才得以死里逃生。1998年冬季的一天,刘焱辉驾车从拉萨赶往藏北大草原。凌晨1点多时,车子后轮爆胎。那时天寒地冻,轮子卸不下来,还有一群红毛狼围了上来。为了防止狼群扑过来,刘焱辉燃起火堆,把车上能烧的东西全烧了,最后连身上的大衣都投入火中。天快亮时,眼看没有了可燃之物,幸好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刘焱辉一行才得救。

  “虽然有风险,但多年的游历生涯,让我感受到了各地各民族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刘焱辉说,“我之所以停留到藏南边陲错那县,一是因为对门巴这个人口很少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二是想把这么多年游历的见闻和知识沉淀一下,付诸文字。”

  刘焱辉说,他打算在勒布大峡谷停留到60岁,之后再重新走上游历之路。记者问他这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刘焱辉说,或许二者兼有,生活中有与异地他人的交集,生命里被注入不同文化的色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寻梦之旅。但不管怎样,他说自己忘不了回家的路。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