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过硬”一直是进口汽车的标签,然而4月份进口车却似乎集体患上了“质量病”。日前,有媒体统计发现,国家质检总局4月份共发出13项召回公告,召回的车辆总数约64万辆,其中进口车超29万辆,占比超45%,捷豹、路虎、保时捷、大众途锐、宝马等均榜上有名。
开一辆进口车,往往让一些人觉得特有面子,似乎身份、地位从此就与众不同了。
不可否认,在设计成熟、工艺严谨、技术领先等方面,进口车往往是具有优势的,至少在制造工艺和品质控制上是领先大多数自主品牌不下一个“段位”的。但是,这并不表示进口车就是百试百灵的“万能丹”,在各个方面都不会出错。
只要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就有存在设计缺陷和制造瑕疵的可能,哪怕是价值上百万元的豪车,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完璧”,此次召回的捷豹、路虎、保时捷、大众途锐、宝马等“贵族”上榜便是例证。这一结果,是由汽车制造业的特点决定的。如今的汽车,早已不是独门独户的制造品,大面积零件采购已成常态,任何产品都存在零件匹配、磨合的问题。不同的,只是谁的质量管控水准更高、谁的产品更不易出错而已。
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召回产品如今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人们不会因为一两次召回就轻易改变对一个品牌长久形成的认知和判断。以更常见的合资车型为例,即便出现了“断轴门”“排放门”这样沸腾一时的大事件,相关合资品牌的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业绩依然颇为亮眼,并没有出现所谓断崖式的销量跳水。由此可见其在国内市场长期深耕所形成的品牌积累效应,一时一事的不利影响,往往也只作用于一时一事而已。
反过来看,自主品牌真正欠缺的,其实也正是这种长期积累的品牌底蕴和口碑资本。市场上一时的风吹草动,往往就会宣布一款产品甚至一个品牌的生死存亡。经过10余年的奋起直追,一些自主品牌早期的廉价、低端的形象已经有所改变,但向中、高端市场突围时依然举步维艰。自主阵营整体口碑的提升,恐怕依然需要不断拼搏和长期积累。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一定要理性对待,对豪车、合资车不必迷信万能,对自主品牌的进步也不应视而不见。不迷信、不盲从,才是最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