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槐树乡地处岭区,地质地貌复杂,灌溉水源奇缺,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作物只能“望天收”,群众生活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初,为改善当地缺水状况,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汤庙水库建成了。赵国祥就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工作,成为槐树乡水利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和同事承担起了在汤庙水库建设提灌站的工作。选址、规划、设计、建设……水库建成之后,赵国祥到河南省水利干校进修。
“你要保证提灌站正常运转15年!”刚刚进修回来的赵国祥被领导叫到身边委以重任,赵国祥斩钉截铁地说:“我保证水库20年不出问题!”
一声承诺,一生守护。维修提灌站时,拆卸组装几百斤的钢管,两手油、一身泥,赵国祥事事在前;水库灌库时,赵国祥时刻关心泵船的安全,绕着水库走,一遍遍观察水情,羊肠小道磨破了鞋,路边荆棘挂烂了衣;抽水时,赵国祥通宵达旦连轴转,熬红了眼,费尽了心。
2009年,槐树乡遭遇春旱,而提灌站的管件早已超出了使用年限,不堪重负。赵国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和主要领导沟通后,积极向上级单位争取,获得了宝贵的30万元修复资金。说是修复,其实相当于重建,况且时近三月,如果短期内浇不上水,近一万亩的麦田将会绝收,留给他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
在狭窄逼仄的岭沟水边,赵国祥带领队伍建起了简陋的“工厂”,十几个人沿着羊肠小道,几十平方米的钢板、一百多斤的电焊机绳拽肩扛往下送,水库边电弧飞舞,钢花四溅,赵国祥和他的伙伴吃住在工地,只为赶进度;提灌设备配件不好买,他们三下开封,十进洛阳,多方寻找,费尽心思,配齐了变压器、真空泵、高压橡胶管等。仅仅用了20天,新的泵船建造完成,所有设备装配一新,提灌站顺利出水。
时间如此之长且规模如此之大的提灌站,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在孟州市绝无仅有,在周边县市也不多见。
支撑赵国祥取得优秀业绩的,是他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他通过自学和到省水校培训,掌握了电工、机电泵站、规划设计、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专业技术。作为土生土长的槐树乡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岭都藏在他的心中。2008年,投资2000万元的槐树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前期规划,省里来的专家面对复杂的地形挠起了头。当日22时,赵国祥临危受命,半途接手项目规划工作,时间只有一夜,翌日8时专家将携带图纸返回省城。如果规划无法按时完成,就会影响项目的立项实施。
伏在案头,槐树乡的山山水水在赵国祥脑袋里过电影,哪里需要修路,哪里的地貌适合打井,哪里的渠道高程是多少,哪里建提灌站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次日清晨,省里的专家刚刚下楼,一夜没合眼的赵国祥拿着厚厚的一叠材料就赶到了。站在楼梯上,翻看材料的教授两眼放光,连声说“好好”。2000万元的项目,最后一笔未改,完全按照赵国祥的图纸落在了槐树乡。除此之外,小到中低产田改造,大到投资3000余万元的焦庄水库增容项目,无论是淤地坝的选址建设,还是自来水厂的设计申报,上级若有实施项目的意图,槐树乡总能及时高标准完成规划上报,减少了中间环节,抢时间、赢先机,这其中,无不凝聚着赵国祥的心血。
赵国祥总爱说,岭区群众最苦,干水利的人,要对得起老少爷们。在槐树乡,赵国祥年龄不是最大的,资历却是最老的。提灌站依然在运行,岭区乡镇水利上的工作依然繁重,他说:“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学识、精神,守护清澈的泉水,滋润家乡这片土地。”①4
记者手记
没有在缺水状况下生活过的人,很难想象那种无奈,更难体会到像赵国祥一样的水利工作者,扎根岭区引水润民生的艰辛。
一声承诺,一生坚守。赵国祥凭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和气魄,秉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态度和激情,硬是把曾经“望天收”的农田,大部分改造成了“吨粮田”。
眼下,精准扶贫任重道远,赵国祥展现出的久久为功的韧劲儿、立说立行的狠劲儿、三步并作两步走的干劲儿,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满满的精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