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示范区导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示范区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
打造城市新亮点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俺村第一书记是“80后”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黄庄村:传统戏曲点亮农村文化一片天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庄村:传统戏曲点亮农村文化一片天
本报记者 付凯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在示范区宁郭镇,提起黄庄村或许没人知道,但说到这个村的大辫子戏,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近日,记者走进该村,探寻大辫子戏的发展历史,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大辫子戏历史悠久,据黄庄村清乾隆年间的残碑记载,200年前,大辫子戏就以其唱腔独特、地方性强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黄庄村大辫子戏剧团成立于1951年,到现在已经传承六代。近年来,由于人们多外出打工赚钱,年轻人中学习戏曲的越来越少,该剧团基本上处于关门状态。

  少了传统文化支撑的农村生活显得十分贫乏,特别是每年一到春节,更觉得冷冷清清,村干部心里很不是滋味儿。2007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宋玉峰和村两委会其他干部商量,希望向上级部门或向村里成功人士争取一些资助,在村里搞个戏迷联欢会之类的活动,不仅活跃农村人的精神生活,也让沉寂多年的大辫子戏重放光彩。带着这个想法,他找到村里大辫子戏的第六代传承人宋玉贵、黄长路,二人非常激动,当即表示赞成,同时建议在发扬大辫子戏的基础上,再搞戏迷联欢会,吸引力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有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宋玉峰他们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带着非遗资料,向市文化局、区社会事业局多方申请资金,购置了大辫子戏的道具、服装,重新组织了演职人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辫子戏经过精心包装,以《铡西宫》为开篇剧目登上村里舞台,吸引了十里八村的群众前来观看。

  自打大辫子戏重新与群众见面后,村里很快变了样儿,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文化建设投入的门道也越来越多了,不仅建起了舞台,后来又进行了扩建,还添置了服装、道具;不仅有戏曲表演队,而且成立了象棋队、秧歌队、舞蹈队……

  考虑到成本和花费,大辫子戏只有逢年过节演出,才能让群众一饱眼福。不甘心传统大辫子戏的戏迷们,为了更好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自发组织起戏迷联欢会,地点还是选在黄庄村,约定农历每月十五举办一场戏迷会,乐队队员除了本村的以外,还有周边北石涧、阳庙等村的爱好者参与。

  宁郭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类似大辫子戏等老传统的文化活动,除组织专人帮助大辫子戏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外,还不断加大对大辫子戏的宣传力度,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大辫子戏演出,提高大辫子戏的知名度。2008年,在市、区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镇、村和剧团的共同努力,黄庄村大辫子戏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黄庄大辫子戏在我市六县市声名鹊起,赢得广泛赞誉。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