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
重“引智”,以智取胜
武陟人搞创新,舍得花钱。每年设立35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对获得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和各种专利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武陟人搞创新,鼓励创新联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在主导产业中,目前有49家企业与清华、北大、浙大等30多个高等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武陟已实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剂、半挂车轻量优化、半挂车疲劳寿命评估等产学研项目31个。
紧扣科技创新这一内生动力,这几年武陟沿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蹄疾步稳。
创新靠什么?人才!基于对人才的渴求,武陟的招商引资注重“引智”。武陟曾有个“僵尸”企业——红麻造纸厂。如何让其起死回生?引智。反复调研之后,一个叫姜丰伟的造纸专家进入了武陟人的视野。成功握手后,姜丰伟手到病除,解决了技术衔接难题,大幅提升了工艺水平。而今,老姜领衔的江河纸业,野鸡变凤凰——成为以研发生产高档文化纸和造纸成套装备为主的行业领军企业。
一叶知秋。在武陟,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每年享受政府津贴0.8万元至1.5万元,在当地购房的补贴10万元,政治待遇按本地区同等情况最高标准执行。这几年,武陟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70多名。
产业集聚区建设,“里子”很关键。“里子”,指的是科技含量高不高,创新资源多不多,产业要素齐不齐。武陟对建成创新平台的企业给予5万元至3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武陟已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2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4家行业标准制定者,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2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以来,武陟企业先后获得各种专利320余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8项,其中技术水平国内领先14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有12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招商,硬件足够硬,软件足够软
说起硬件建设,武陟产业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布局和项目摆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做到了产城融合、设施完备、功能配套、资源共享。这个集聚区建成了“六纵九横”路网框架,道路总长100余公里,完成了供排水、通信、供电等配套设施。产城融合,要义衔接,关键在融合。武陟强化中心社区、公租房、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集聚区周边规划建设了特色商业区、文化艺术中心。武陟引进了黄河交通学院,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建立了产业集聚区实训基地,设置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专业实训室80个,每年可为产业集聚区培训各类技术性专业人才近2000人。
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各地竞争从拼市场、拼资金、拼政策,发展到了拼软环境。软件得足够软,如何个“软”法?武陟找到了发力点:管理体制。武陟将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龙泉街道实施行政套合、合署办公,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和统筹、精干、灵活、高效的要求,实现了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区域管理套合机制。此举,规避扯皮现象,提升行政效率。
在武陟,金牌服务赢得交口称赞。“从签约到落户、试生产,武陟全程护航。县委书记闫小杏、县长秦迎军每周都来询问进展,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分包单位则全程代办服务。”珠海格力电器监事、格力仓储物流项目负责人郭书战,对武陟的软环境赞不绝口。
产业聚,气象新。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仍需勇毅笃行!百舸争流,奋发者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武陟已经踏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