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
流动儿童多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好的生存环境。而事实上,他们不但在城市面临着相对匮乏的物质,也可能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许多流动儿童偏居城市一隅,或因缺少关爱,或因家庭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他们的心仍然在社会“夹缝”中生存。而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已达3581万人。
(据《焦作日报》)
长期以来,与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遇到的成长困境并没能引起公众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这些孩子毕竟生活在城市中,而且相当一部分还生活在比较发达的城市,且有父母相伴,从而高估了他们的生存现状,这些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孩子,就成了享受不到更多社会关爱的城市“夹心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愈来愈大,流动儿童就是这支流动大军的一部分。这些孩子是居无定所的流动人口的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享受不到与城市“原住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又被排斥于乡村正式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不仅包括农村务工人员的孩子,还有部分城市困难家庭流动人口的孩子,群体成分相当复杂。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户籍、学籍、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公共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成了阻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体制之墙”,而义务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孩子是否能顺利接受高等教育,择业安居,乃至成为“城里人”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长远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保障我国第二代移民健康成长,是考验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全新课题,教育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都要以创新的思维应对挑战,帮助这些孩子融入城市生活。
如果说政策资源是显性缺失的话,那么,心灵关怀则是流动儿童内心的隐隐之痛。其实,除了“国家的责任”的长远规划外,我们眼前能做的就是用“社会的责任”给予这些孩子更多舆论呼吁和精神支持。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反应。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夹缝”,虽然父母在身边,但为了基本生计所迫,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与城里孩子的对比中,多数流动儿童感到受排斥、被歧视,自卑心理较重,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同程度有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交恐惧。这个“不均”的心理天平,需要社会力量共同校正,关工委、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每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公民都可以参与到温暖流动儿童心灵的行动中,有了民意基础,关爱流动儿童的上层建筑一定会更“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