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为了把握和引领新常态,中央提出要创新供给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在供给侧,即通过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本质是调整生产力结构。生产力结构内含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既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其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决定生产力结构性质和状况的基础,技术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对促进生产力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之首即为创新的深层原因。
结构性改革的社会本质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新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和新要素。
结构性改革的利益关系体现在分配结构调整。落实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需要落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正是对分配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
结构性改革的动因源自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需求结构即购买力结构,一般指社会总有效购买力在消费、投资、净出口等方面的分配比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方面特征主要是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表现为消费需求中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逆转,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在同步发生。需求结构由个人偏好和国家政策导向共同决定。因此,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念,制定科学、稳定、连续的经济政策,是建立合理的需求结构的关键。
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调整供给结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供给方面特征主要是供给的结构性变化,表现为传统产业落后产能大量过剩,劳动力人口的数量红利开始消失,环境的约束在强化,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失衡,主要指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中央作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着力改善供给结构和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据《学习时报》)